11月25日是“国际消除家庭暴力日”,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倡议下,橙色成为这一纪念日的代表色,象征“光明的未来没有暴力”。
中山市西区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工们也筹划了一系列活动,希望借此消除居民对家暴的误解,提升反家暴意识。“如今,家暴案件也变得愈加复杂、隐秘,如果家暴的受害者和旁观者都选择忍气吞声。以这一纪念日为契机,我们既为反家暴发声,也鼓励受害者勇敢求助,尽早脱离噩梦。”社工洪奕诗说。
▍家暴并非“家务事”,勇敢求助很重要
2018年6月,洪奕诗与同事正在一所学校附近开展反家暴的活动,一位妇女拿着传单怯生生搭话,她就是英姐。
“在谈话中,我们得知英姐遭受丈夫的家暴长达20多年,不顾儿女的劝说,英姐始终选择隐忍。正巧我们到她儿子的学校进行宣讲,孩子把反家暴的宣传单带回家中再次劝说,英姐终于下定决心求助。”洪奕诗回忆,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她迅速帮助英姐报警并取得受理回执,同时也倾听她的需求。
▲宣传片截图。
“英姐不想与丈夫离婚,但希望彻底解决家暴的问题。社工上门找到了英姐的丈夫,了解他对妻子施暴的理由。”洪奕诗告诉记者,英姐的丈夫李某(化名)曾从事装修行业,多年前工友来家中拜访时,英姐出于礼貌而烹饪了一桌饭菜,李某却误认为她与工友存在私情,于是开始施暴,但直到社工上门调解,英姐才知道自己遭受家暴的原因。“在我们的调解下,两口子的误会终于澄清,李某也开始有意识地克制自己施暴的冲动。我们最近了解到,他再也没有家暴妻子的行为。” 洪奕诗介绍说。
▲宣传片截图。
像英姐这样选择隐忍的家暴案例并不在少数,洪奕诗说,或是认定婚姻一生只有一次、不想因此而毁掉它,或是觉得遭受家暴很没面子,受害者有种种理由不愿倾诉和求助。同时,家暴的主体具有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经济能力等特点,精神暴力、性暴力以及经济控制同样属于家暴的范畴,这使得家暴案件愈加复杂、收集证据愈加困难,“施暴者有时会道歉、忏悔,短暂的甜蜜期使得受害者有了这段感情依旧能够维持的错觉。实际上,甜蜜期将越来越短,而情况只会越来越糟糕。无论是家暴的受害者还是旁观者,我们希望大家能勇敢站出来。”
▲宣传片截图。
▍“目睹儿童”也是家暴的受害者
在舞台上播放的影片中,夫妻两人吵得声嘶力竭,而年幼的孩子匆匆跑进房间、紧紧捂住了耳朵,洪奕诗介绍,这是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最新拍摄的反家暴宣传片,其中首次加入了“目睹儿童”这一角色。
“长期作为家暴的‘旁观者’,目睹儿童的成长将会受到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与普通的孩子相比,他们更容易焦虑、自卑,也更可能成为家暴的施暴者或受害者。”洪奕诗回忆,在今年10月份的人口普查工作中,社工接到社区通知,称发现一户家庭存在家暴的现象,由于目睹了父亲家暴母亲的全过程,正在读初中的女孩将自己锁在房间中、不吃不喝。
“我们了解到,受害者珍姐属于‘离婚不离家’的特殊情况,不理解母亲为何频频遭受家暴却依然隐忍,女孩就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洪奕诗说,社工及相关部门介入后便迅速展开行动,一方面向珍姐普及自我保护、反家暴的知识,强调家暴对作为旁观者的孩子的危害性,另一方面也为孩子联系心理咨询师。
“珍姐不愿意告诉我们遭受了多久的家暴,也没有说‘离婚不离家’的原因,我们建议她与女儿进行分享,也将继续为他们提供反家暴服务。遭受家暴并不丢人,隐忍只会让施暴者变本加厉,勇敢、及时地求助,自己与孩子才有机会迎来美好的未来。”洪奕诗说。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见习记者 陈家浩 记者 徐钧钻
◆图+3、视频摄制/见习记者 陈晨
◆编辑:唐益
◆二审:张鹏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最新评论
对目睹儿童也要关爱
对待家暴必须说no
现在家暴形式金榜,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