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你的风”,还“吹”得动游客的心吗?丨我爱问AI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 主持人:王欣琳 发布:2025-07-20

每年暑期是旅游旺季。当你凑着假期,带上亲朋好友奔赴心仪已久的景区时,映入眼帘的不一定有美景,但大概率会出现“我在XX很想你”“想你的风还是吹到了XX”等标语。这些曾经一度火爆的打卡标语,时至今日已泛滥,无论是都市还是古城,历史遗迹还是自然风光,“想你的风”几乎都能吹到。

事实上,一些景区不仅网红打卡点“抄作业”,景区形式、设施也存在盲目跟风现象。前不久,耗资24亿元的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被曝四年累计亏损超10亿元,映射出当下文旅产业同质化、套路化的困局。哪些原因导致景区同质化严重?离开了“想你的风”等网红项目,景区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寻求破局之路?一起来问问AI。

中山日报7月20日A04版。

◎问:各地景区为何陷入同质化、套路化困局?

●答: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蓬勃发展,但游客们却越来越感到“审美疲劳”“到哪里都差不多”,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流量经济驱动:网红模式下的“短平快”复制

社交媒体催生“爆款逻辑”,短视频平台主导旅游风向,景区为了快速吸引游客,直接照搬“网红元素”,如“想你的风”路牌等;游客更关注“出片率”而非文化体验,导致景区迎合拍照需求,而非深耕特色;旅游投资方倾向于低风险、高回报项目,直接复制成熟模式,缺乏长期文化培育的耐心。

■开发模式僵化:规划设计缺乏在地性

规划团队“套模板”操作,许多景区的规划设计由同一批公司操刀,导致方案高度雷同,部分景区甚至直接照搬照抄;不排除地方政府追求“政绩工程”,一些文旅项目为应付考核或政策要求,仓促上马,缺乏差异化定位和长期文化品牌建设。

■文创与商业的同质化:供应链与市场惯性

全国景区纪念品大多来自义乌小商品市场,导致商品同质化严重。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因成本高、销量低,难以进入主流市场。同时,商业招商“求稳不求新”,景区商铺普遍被连锁品牌占据。

■游客消费心理:既要新鲜感,又怕“踩雷”

许多游客不愿冒险尝试陌生体验,更倾向选择熟悉的网红产品。景区也为迎合大众口味,不得不提供“标准化”服务,导致个性化体验缺失;年轻人追求“打卡式”旅游,这种模式让文化沉浸式项目难以生存,快餐式娱乐更受欢迎。

■文化挖掘不足:从“符号化”到“空心化”

文化开发流于表面,许多景区对本地文化的利用仅限于“贴标签”,缺乏深度叙事,民俗表演变成商业化流水线演出,失去原有文化内涵;专业人才匮乏,真正懂地方历史、民俗、手工艺的文旅人才稀缺,导致景区策划缺乏深度。

◎问:“想你的风”泛滥,文旅产业同质化困局如何破?

●答:文旅产业同质化困境,需要从产品创新、科技赋能、政策引导、游客培育等多个维度寻求突破,构建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产品创新:从模仿到原创

打破同质化的首要之策是推动产品创新。景区应当摒弃简单复制网红项目的做法,转向原创性开发。可借鉴“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经验,通过沉浸式体验打造独特IP。同时,要建立创意孵化机制,鼓励在地艺术家、设计师参与文旅产品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创产品。在产品组合上,减少“标配项目”,转而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体验活动。

■科技赋能:从传统到智慧

数字技术为差异化发展提供了新可能。景区可运用VR/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敦煌的“数字供养人”项目;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行为偏好,实现精准化服务;借助区块链技术开发数字藏品,创新文创产品形态。智慧化建设要避免跟风,应结合景区特色开发专属应用场景。

■政策引导:从单一到多元

构建差异化引导机制。改革景区评级标准,降低硬件设施权重,增设文化独特性指标;建立区域性文旅协同机制,避免相邻景区同质竞争;设立文旅创新基金,支持原创项目开发;完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创意成果转化。同时,要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

■游客培育:从打卡到体验

培育成熟的旅游消费观至关重要。通过宣传教育,引导游客从“打卡式”旅游转向深度体验;开发文化讲解、研学旅行等产品,提升游客的文化鉴赏能力;建立游客反馈机制,让市场需求反向推动产品创新。

◎问:景区如何平衡好商业与文化的尺度?

●答:景区平衡商业与文化的关键在于建立“文化引领商业”的发展模式。首先,要确立文化保护优先原则,将核心文化区域划定为低商业化区域,如故宫将中轴线建筑群保持原貌,仅在周边设置文创区。其次,开发文化赋能型商业,西安大唐不夜城将商业业态融入唐文化元素,餐饮、零售均体现历史特色,避免同质化。

在运营机制上,需建立文化审查制度,乌镇对入驻商户实行“文化适配度”评估,注重产品具有本土特色。同时创新文化变现方式,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藏品等现代手段实现文化价值转化,既保护文物又创造收益。

业态布局要遵循梯度原则:核心区以文化展示为主;过渡区设置文化体验项目,如传统工艺作坊;外围区布局配套商业。丽江古城采用这种模式,既保护了古城风貌,又满足了游客消费需求。

最重要的是培育文化消费市场,通过深度讲解、互动体验提升游客文化认同。故宫通过“数字文物库”等创新展示,让观众理解文物价值,自然接受文化衍生品。这种“认知-认同-消费”的转化路径,既守住文化底线,又开拓商业空间。

平衡的实质是让商业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而非目的。当每个商业行为都能讲述文化故事时,商业化自然就成为文化传承的助力。

内容来源于DeepSeek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十五运会棒球测试赛在中山圆满收官
原创 13509人浏览   2025-07-19
最新!中山防风应急响应降为Ⅳ级
12585人浏览   2025-07-20
港珠澳大桥,计划临时封闭!
11568人浏览   2025-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