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松涛‖母亲也是小郎中(讲述/随笔)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5-26

母亲也是小郎中

【题记】越是简单有效的东西,越是容易视而不见,越是变得尤其稀缺。

有个好兄弟好学勤学,去年十月忽然开始迷恋中医,用心认真啃读中医书籍,四围拜师讨教。早些天仅八个月大的儿子受凉呕吐了好几次,他马上对号入座照方抓药,煮了成年人三分之一量的桂枝汤,喝了下去婴儿就不吐了,第二天一早起来也没啥事了。

后来,还听到看到好兄弟在朋友圈里为中药叫好——谁说中药见效慢?咽痛,口苦,口干,流涕,微咳,一剂而止痛止咳,两剂而愈。关键在于药材道地,方药对症。

当下倾听好兄弟的中药故事,夜来品茶也有思忖,恍然大悟,原来过往大半辈子,竟然忘了自己身边就有个“小郎中”,整天整日在陪伴着啊!这个小郎中,她是母亲也。

遥想当年,小时候,山旮旯乡下的医疗条件确也匮乏。或是环境逼使抑或环境造就,反正平日倘若有个头烧额疾或疴呕肚痛等等什么的,当年耳闻目睹母亲的第一个反应,往往都要去找找左邻右舍的老人家问问,然后会到房前屋后去挖它几株青草,类似鱼鳞草车前草什么的,拿回家里洗干净用泥煲煎熬药汤,常常当晚喝了,第二天一早醒来症状基本上可以缓解,再次服用即可消除。假如疾痛症状未减见好,邻里老人还会叮嘱,提醒要加紧到村卫生站去看看“赤脚医生”了。

其实,母亲也好邻里老人也罢,当年他们多为文盲半文盲,大字也不识多几个,也根本没有学过中医知识,对于老一辈口口相传的中草药(食用常识),亦是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但母亲始终会信始终都信,因为合适,因为见效。因此,母亲理所当然也就成了家里的小郎中。

聆听母亲一辈子唠叨次数最多,或是母亲最为得意的中药故事,就是好久以前。有一次外公腿上生疮,拖延时间一长已有皮肉出现腐烂现象。当时母亲焦急四处去找邻里老人问询治疗良方,隔壁屋有老人闻听,当即喊母亲赶快想法子去找点西洋参,再买只青头鸭子,试试一起炖汤给外公喝喝,看看可否消炎止烂。母亲找到当年家里有海外华侨的邻居,用以物换物的方法,换来了两小条西洋参,还赴圩买只青头鸭子一起送到娘家去。听过母亲好多回感叹,外公当晚喝了,第二天生疮的腿脚就开始愈合结痂,再几天竟然就痊愈了。当下显然不可同日而语,缘于那是饭也吃不饱的缺医少药的年代。

母亲也是小郎中。年长积累的生活经验,乡下许多中草药,到底行不行?疗效好不好?实际上正如古代的李时珍那样,母亲早已亲口尝试了,也已亲身验证过。因之,即便后来远离家乡,到了第二故乡这些年,随迁而来的母亲愈发成为家里的“小郎中”,家里常年备有乡下买来的多种中草药,既有用来治病(日常小病)的,也有用于食疗煲汤的。

比方说,平日偶感肚子积郁胀痛,母亲就会拿出乡下带来的三两扎臭屁藤,切几片鲜姜,有时还会加上些许“软风勒”(此系客家话音译,中药名称“绞肠风”),用泥煲猛火煎熬它一大碗药汤,喝时一般会再加点盐。若是饮用过后一两个钟时间,有臭屁连连的现象出现,自个立马也会感觉肚子舒服好多。果然顾名思义,臭屁藤臭屁藤,喝完会放臭屁,说明就奏效了。

还有,曾经咽喉发炎,又肿又痛,厉害时连说个话吞口水都感到痛苦。当年母亲见状坐公交还走了很远的路,到近郊小山坡找寻茎上有刺的野生刺苋菜根,挖取回家洗净后,用菜刀柄慢慢将刺苋菜根捣烂,再添加进些许淘米水,搅拌均匀又将刺苋菜根汁过滤出来,当茶水一样喝下去。仍记得小时候,生刺苋菜根汁味道好难闻更难呑咽,母亲则会添进一小勺蜂蜜,让口感变得舒适些。饮用生刺苋菜根汁,常常半天过后可显神通,感觉就会灵舍不同,喉咙舒服多了,肿痛也减缓多了,一般两次就可搞定病魔。遗憾的是,当下如是茎上有刺的野生刺苋菜根,母亲过世前几年就很难寻觅到了。

正是母亲也是小郎中的陪伴经历,这么多年的耳濡目染,亦已习惯了日常偶感小恙,自个寻找草药化解,至于品种搭配和用法用量,全凭过往母亲言传身教留下的记忆,也有个人的口感体会。

曾经有说,中医作为传统医学,是在生产力、科技水平不发达时候的产物,历史悠久不等于医学水平优异,而是水平和能力不到家时无可奈何的选择。如今回望母亲也是小郎中的点点滴滴,不难察觉也不难窥见,在越是精细化的今天,有时候,越是简单有效的东西,越是容易视而不见,越是变得尤其稀缺,但它并不一定就是无可奈何的选择。

有道是存在即合理。对于百姓来说,小疾小恙身体不适,一把中药,一碗药汤,疗效,才是硬道理;简便,才是最好的。当下坊间生活,就中医中药而言,需要讲究的可能不是标准,应是重在传承。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推荐至上级及其他平台发表不另付稿费。)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