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毅 ‖ 母亲的菜园(实力/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2-04-26

母亲的菜园

母亲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一辈子都没有外出务工。菜园就顺理成章成了她的“工作单位”。湖湘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精神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1990年代,家里的菜园面积还不到两亩,被切割成了大大小小的几块。母亲根据每块地的面积大小,种植不同的蔬菜:大块的种红薯、中等的种白菜、小块的种大蒜和韭菜。四季更迭,菜园里的瓜果青菜次第登场,丰富着我们的餐桌,也温暖着我们的岁月。

星霜荏苒,乡村水渠扩建改道,村里的很多梯田由于缺少水源,都变成了旱田。邻居家都把旱田种上了树,等个十几年,树木成材就可以卖个好价钱。眼睁睁地看着旱田荒废,母亲十分不舍。于是,她和邻居商量,一起把旱田改为菜园。当时,在别人的眼中,这是一个疯狂的想法:开垦旱田至少要四五个月的时间,种那么多菜卖给谁啊?最后大家都没有开垦旱田的意愿。

母亲属于雷厉风行的性格。她计划把自家的几亩旱田改为菜园,毅然决然。父亲赶着牛把旱田犁了几遍,母亲用锄头把一方方旱田分成三至五块的菜地。面朝黄土背朝天,汗水洒满泥土间,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一大片菜园的雏形已映入父老乡亲的眼帘。

新开垦的菜地仿佛成了母亲的另一个孩子,倾注了她毕生的慈爱和牵挂。菜园布置好了,母亲就开始种植各种蔬菜:白萝卜、红薯和其他应季青菜。母亲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菜园中度过,挖土、除草、施肥,有时候还要去浇水,她总是乐此不疲。时常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晚霞卷起母亲一天的劳累和艰辛,跨进茫茫的夜色中。把对菜园的依靠,化作明天的希望,迎来一个又一个的黎明。

眼看着瓜果蔬菜都渐渐成熟了,却还没找到销路,联系乡里的农贸市场和邻村的养猪场都是碰了一鼻子灰。几经周折,终于和中学的食堂谈妥了,食堂各类瓜果青菜都要一点,但是要每天一早自己送过去。愁云一扫而散,母亲的脸上挂满了笑容。

东曦既驾,晨露未晞。凌晨四点多母亲就去菜园里摘菜,再挑到路旁,然后拖着板车去送菜,我和堂哥各站一边在后面推着。快到上坡的地方,母亲微微倾斜着身子,双手紧握着板车两侧的扶手,把板车的麻绳绷紧,小步慢跑,叫我们使把劲,一口气冲上去。时常是我们去中学送完菜回来了,邻居家还没有起床。母亲奔波劳碌的背影和那板车的车辙一起印在了家乡那条泥泞的小路上。

父亲时常要出远门做工,打理菜园的重任就落到了母亲一个人身上。春天的莴笋、荷兰豆,夏日的辣椒、茄子、空心菜,秋天的西红柿、马铃薯,冬季的红菜薹、胡萝卜,寒来暑往,一茬茬的瓜果蔬菜在菜园里成长,一道道的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母亲的脸庞。

我们总是劝她少种一点,年年劝,年年种。母亲说:“这菜园都二十多年了,荒废了多可惜。我种菜总比那些人天天打麻将强吧。我的身体状况我自己心里有数。”前年辣椒大丰收,结果销不出去。母亲把堆积成山的辣椒做成了剁辣椒,也学着别人发朋友圈,还请亲戚帮忙在微信群也发一下图片。没过多久,几十桶剁辣椒都卖完了,有人说以后还要买她的剁辣椒,那满满的成就感,她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

远离故乡,父母的健康永远是我最深的牵挂。昨天发微信视频,再三叮嘱她今年少种一点菜,母亲说今年把几块菜地改种鱼腥草和紫苏了,她正憧憬着菜园里各种大丰收。

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我对孝顺似乎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可能“顺”比“孝”更重要。顺着父母的意愿,他们就开心了,这不正是儿女们所期望看到的吗?

瓜果飘香时,我的母亲总在园中笑起来。愿故乡的菜园里四季常青。 

个人简介:彭毅,1980年代生,现居深圳。深圳市光明区作协会员,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网》《宝安日报》《益阳日报》《常德日报》《湛江日报》等,偶有诗歌获奖。

(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请注明文体、作者真实姓名,以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和身份证号码、联系电话等。文责自负,所有文章观点均不代表本报。推荐至上级及其他平台发表不另付稿费。)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向才志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2298人浏览   2024-03-27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9532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