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胜球‖月华如水,不见我爹我娘(中秋/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9-2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中秋夜思怀

今天是中秋佳节,眼望茶几上琳琅满目的各色月饼和各种糖果,思绪又一次回到了那远别多年日思梦绕的村庄——我那深深至爱着的亲人们!

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曾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底,任由时光的冲刷,也无法抹去那深深的烙痕。

那些年,因为家里穷,平常连饭都吃不饱,在大家眼里糖果和月饼那是极品、奢侈品,只有到了中秋节这一天,母亲才把卖小菜换来的带着体温的钱买回一包烧饼,里面有鱼子饼、狮子饼,还有几个桃酥,但没有大烧饼(月饼),母亲说大烧饼贵,用买一个大烧饼的钱就可以买四个鱼子饼或者狮子饼,也可以买半斤桃酥。母亲每次都会把包饼干的纸撕开,纸撕成四片,饼也分成四份,四兄妹每人一份:一块鱼子饼、一块狮子饼、两块桃酥。每次分到饼后我都会拿到外面去在小伙伴前面炫耀,过后各自都会把饼藏起来,隔三岔五的看看,掰开一小片舔舔,或者咬一小口含在嘴里,时不时舔一下,不舍得吞下去。就这样直到饼干过期了、起霉了,纸包里面也许还会有几粒饼干屑。但从未去在乎父母是否也尝过饼干的味道。

改革开放以后,生活逐渐好转,每逢中秋佳节茶桌上才摆上了圆圆的月饼,记得那些年的月饼特别好吃,厂家就是本乡的供销社,那月饼一眼看上去金黄发亮,咬一口,粉粉的、甜甜的、香香的,偶尔会露出金黄的肉丝,或者是肥瘦相间的肉块,里面还有花生、芝麻、豆沙······那味道,让你吃上一口,一辈子也忘不了它!

再后来,自己参加了工作,也成家了,家乡有个习俗,每逢中秋佳节,不是儿女给父母送中秋礼物,而是反过来,父母给嫁出去的女儿送中秋礼物,也不知古人是咋想的,也许任何事物存在即合理,没准这样安排,是给父母多了一些走亲戚的机会吧。因此,每逢中秋佳节来临之际,我都会期盼着父母的到来,因为母亲一直体弱多病,这样每年送中秋就成了父亲的惯例。父亲是篾匠,会编竹篮,每次都是用他编的花篮子,买满一篮子的礼物送过来,有饼干,也有水果、花生、米粉之类的。每次,我都心疼父亲拎着那么多礼物辛苦,就俏皮地对他说:“爹,您怎么要买那么多呢?现在谁还吃这些饼干呀,吃多了上火呀!”父亲总是半开玩笑地笑着回答:“你每次都不接我买来的饼干,我正好可以带回去慢慢吃呀!”父亲这样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每每想起都会隐隐作痛。因此,父亲每次送时节,我除了接一些类似花生、米粉之类的土特产外,其他的都会让他提回去,并且还会买一些适合老年人吃的水果、糕点什么的,也会往他兜里塞些现金,但因为那个时候工资低,加上买房,生活一直不够宽裕,只能表表心意,数目一直都不多。但每次他回去的时候都很开心,边出门边笑着叨叨着:“又吃又兜,又吃又兜······”

有一次,我印象非常深刻,父亲像往常一样,提了一篮子东西给我送中秋礼物,他大清早就到了,因为父亲喜欢吃糍粑,我在市场为他买好了一袋子的油糍粑,煮好了白米粥,他看到油糍粑子,眼睛都笑眯了,一个劲地吃了个饱,因为油糍粑子难消化,到了中饭看到满桌子的菜却吃不下去,我们劝他多吃点,他总说还饱。每次都是,吃完中饭坐一会后,他就会火急火燎地说要回去,我们这里有一种说法,说八十不留餐,七十不留宿。我只要让他趁早回去,晚了更不放心。因此,我把那袋子油糍粑连同其他的也塞在了篮子里,他看到篮子里的油糍粑子,后悔地开玩笑说:“你怎么不早说油糍粑子会给我拿回去呢,害得我看着满桌子的菜吃不下······”直到现在每每想起这些事,既好笑,又心痛。

随着父母的先后离世,后来哥哥、弟弟都来送过中秋礼物,但现在哥哥身体欠佳,行动不便,弟弟一家在广州发展定居,送中秋常常成了网络红包或者快递邮寄。

此刻,月华如水,桂香四溢,万家欢聚。我却眼望琳琅满目而又不敢多吃的各色月饼,又一次深深地想起了至亲至爱的爹娘,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双眼。(注:图文无关)

(这是一个共享、互动平台。“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和读者交流、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另外,每月由文棚主编推荐5篇优秀作品,给予50-100元奖励。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发现造假、抄袭、套改等即予曝光。)


◆中山日报社媒介拓展中心
◆图+1/徐向东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1822人浏览   2024-03-27
推荐 9722人浏览   2024-03-26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9224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