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语言发育迟缓,治疗数月后却效果不佳,家属由此和医院产生纠纷。记者8月20日从中山东区司法所了解到,这起纠纷经一名“特殊”的人民调解员调解,双方最终握手言和。
据介绍,2021年2月,东区街道成立了王晓葵调解工作室。王晓葵扎根基层工作30多年,不再担任东区街道市场监管局局长职务后,热心调解工作的他从“老局长”变身“人民调解员”。收到当事人申请后,王晓葵调解工作室受理了折起纠纷案件。
王晓葵了解到,2020年10月,2岁的小明(化名)在中山市某医院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2020年11月到2021年1月期间,小明先后5次在该医院进行相关语言训练治疗,共花了3000多元。
2021年1月,小明父母向该医院投诉,称语言训练效果差,并且在康复训练全过程中,医院工作人员全程没有对孩子进行安抚。双方对该问题多次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小明父母到东区司法所请求调解。
为做好调前准备工作,王晓葵带领调解室工作人员分别与纠纷案件涉及的双方进行沟通,了解案件发生的过程。在充分了解情况下,征得双方同意后,王晓葵调解工作室组织双方进行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对纠纷的解决方案双方意见差异较大,一度使调解陷入僵局。
王晓葵充分应用多年工作经验,从实际出发,依情入手、依法收尾,最终化解调解僵局。最终在王晓葵调解室的努力下,双方就解决方案达成一致,签订调解协议书并握手言和。至此该案得到圆满解决。
记者从东区司法所了解到,王晓葵调解工作室成立5个月多来共受理矛盾纠纷案件225宗,调解成功224宗,调解成功率达到99.55%,调解各类矛盾纠纷涉及人数450多人,涉及金额800多万元。案件涉及合同、医疗、邻里、婚姻家庭、金融纠纷等领域。在疫情防控期间,他还主动上门为辖区内的企业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把矛盾控制在萌芽状态。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张房耿 通讯员 陈娟
◆图/通讯员提供
◆编辑:唐益
◆二审:朱晖
◆三审:苏小红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