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和中共中山市委的领导下,在市委统战部的具体指导下,九三学社中山市第四届委员会班子带领全体社员,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民主、科学”的宗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信念为旗帜,以履职为追求,以人才建设不断丰富活力,以服务贡献社会,实施强社战略,营造了中山九三新气象,共同推动了我市多党合作事业新发展。
2018年4月,时任主委傅瑜(左三)带队调研我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情况。
信念强社:
以思想政治夯实参政基础
一个地方参政党组织,在围绕地方中心工作中有所作为,体现参政党价值,要走得远,走得稳,靠的是什么?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只有信念在心,才能勇往直前,行稳致远。九三学社市委会班子带领各基层组织和广大社员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社中央十一大精神等,通过领导班子和骨干社员的示范带动作用,统一思想,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基础。
履职强社:
以多维体系彰显参政价值
“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
在一年一度的中山两会这个大“舞台”上,中山九三学社都有出色表现,一件件掷地有声的建议提案受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而这来自于台下“功夫”的磨练。
九三学社市委会开拓参政议政新思路,通过创建互动开放、骨干社员团队和各支社课题组协同工作的“全员参政议政”模式,实行“一支社一提案”,着力挖掘参政议政深度,拓展参政议政工作维度,探索建立参政议政工作多维体系,充分展现九三学社的参政党价值。
从年初的头脑风暴会议,开展选题、立项,到持续几个月的认真调查研究,深入车间、社区、街巷、课堂,走基层,量民生,察实情、出实招。撰写报告,反复论证、不断修改。在答复和办理过程中,体验成果的转化,增强社员的成就感。
几年来,中山九三学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科技特色和优势,深度把握城市发展脉搏,探索可持续的城市发展路径,就健康城市建设、治理黑臭(未达标)水体、推进我市“瓶颈路”建设、促进科技型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两大科学装置等等提交一个个掷地有声的建议提案,或有大的视野、或着眼小的切口,但均立足民生、着眼发展,为中山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竭智尽力、建言资政。
这些提案、报告、发言是九三学社履职尽责的一个个坚实脚印,凝结着全社上下的心血和智慧,彰显了九三学社参政履职能力的大幅提升。
2021年5月,主委吴军(右四)带队调研氢能源产业发展情况。
人才强社:
以机制建设凝聚参政力量
对一个参政党而言,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没有出色的人才队伍,就谈不上强社。
九三学社的人才从哪里来?来自于中山九三学社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人才强社战略。
中山九三学社市委会认真贯彻社中央相关文件精神,按照《社章》要求,对新社员严把入口关。同时,中山九三学社通过不断完善成熟的培训机制,每年开展规范化的骨干社员培训工作,远赴重庆、湖州、龙岩、瑞金、广州等地,实地观摩和课堂教学相结合,不断提高社员的参政履职能力。
随着组织规模的壮大,社员层次分布更加广泛,为不断优化社员专业、年龄及知识架构,激发传承活力,九三学社市委会于2019年10月成立青年工作委员会。青工委积极开展组织活动,参加文艺演出、篮球比赛及参加市委统战部举办的“同心杯”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学习调研,带着浓浓的青春气息,开启了中山九三学社开拓创新的新征程。奋斗的青春、九三的梦想在每一位青工委委员心中生根。
同时,中山九三学社倾力营造社内文化,2020年在市委会机关办公室以及余华、周广明、曹罗成、郭忠之等社员企业相继成立了“社员之家”,为社员们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场所,打造社员的精神家园。
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中山九三学社地方组织成立30周年为契机,发挥社员特长优势,举办了文艺专题活动,营造组织的凝聚力和社员的归属感。
奉献强社:
以专业优势投身社会服务
曾经,在苍茫的战争岁月,九三学社的先贤们踏着硝烟,饱含家国情怀,以笔墨为枪献身解放事业。
而如今,中山九三学社致力于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创立了修身讲堂、社区义诊、自发助学等等社会服务品牌。
借助科教医卫界别专业人员的资源优势,持之以恒地开展品牌服务项目——九三学社公益讲堂,普及医疗保健知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迄今为止,中山九三学社公益讲堂已经开展了10年,惠及2000多位群众。
同时,借助市委统战部组织的“同心·公益周末”平台,开展“送医、送药下乡”义诊活动,以医疗专业人才优势助力健康中山。五年来,开展多次义诊活动,在田间、在村头,每一次送医送药下乡,受到当地群众的热情欢迎和赞誉,积极帮助群众提升卫生与健康意识。
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动员号声吹响,中山九三学社全体社员立即行动起来,投身到这一场伟大的战争中。梁章焱、梁剑平、罗乐等众多医卫界的社员充分凭借专业优势,坚守工作岗位上,为疫情防控做出积极贡献。刘宜金为满足医院通信需求,持续为病区通讯设备提供技术支撑。黄启均、吴中林、李卫乔、温俊帆等企业界社员捐资捐物,助力抗疫。
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被社省委评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黄启均被社中央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罗乐荣获中山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称号。
成绩已经过去,未来值得期待。
中山九三学社将在新一届领导班子带领下,永远以民主与科学为宗旨, 继续发扬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优良传统,不断为建设幸福美丽的中山作出新贡献。
【数据九三】
●组织沿革
九三学社是以科学技术界高、中级知识分子为主的具有政治联盟特点的政党,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中山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在中山市的地方组织。1989年5月成立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孙文学院小组, 1995年4月成立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中山市支社,1999年9月成立九三学社中山市第一届委员会,2006年9月成立第二届委员会,2011年8月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2016年6月选举产生第四届委员会。历任主委高渭彪、吴月霞、傅瑜,现任主委吴军。
●组织架构
目前,中山九三学社有9个基层组织和参政议政、宣传、社会服务、理论研究、青年工作委员会、社内监督委员会6个专委会。拥有社员204人,是中山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中最年轻的队伍。社员中省人大代表1人,市人大代表4人,市政协委员18人;享受国务院专家津贴2人,市拔尖人才和市管专家2人;博士24人,硕士61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42%,高级职称127人,占62%,高职称和高学历成员所占比例居中山各民主党派地方组织之首。
●社员成果
多年来,中山九三学社的社员们一直活跃在科技、教育、医卫、司法等领域,为中山市的政治文明、经济腾飞、社会安定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0年底,社员共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119项,出版专著56部,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758篇,获专利授权197项,被选省市专家人才库社员26人次。
◆文图由九三学社中山市委会提供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
◆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