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口述史|王少强:统筹协调 凝聚力量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
栏目:乡村振兴 来源: 发布:2022-06-27

编者按
一个个脱贫故事汇聚成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答卷。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组织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人民战争。在中山,近年来无论是援藏援疆、省内精准扶贫、消费扶贫还是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山脱贫攻坚花开处处、硕果累累。中山定点帮扶肇庆市、潮州市131个省定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073户、17574人,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中山对口云南省昭通市大关、盐津、绥江、永善4个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全部脱贫摘帽。为全面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山脱贫攻坚的经验做法,中山市委党史研究室开展“中山脱贫攻坚口述史”征编工作,生动展现脱贫攻坚的中山力量和中山担当,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扎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个人简介】王少强,男,中共党员,毕业于华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与环境科学系,中共中山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分管扶贫开发科,统筹协调省际结对帮扶东西部协作、省内区域结对帮扶驻镇帮镇扶村工作。2010年8月,王少强任中山市农业局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2013年10月,任市委农办副主任。10多年来,他一直耕耘在扶贫路上,先后获广东省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优秀个人、广东省脱贫攻坚突出贡献个人等荣誉。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小时候有过忍饥挨饿的体会,能感同身受贫困人口的艰辛与不易,尽自己一份力帮助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是我内心的渴望;我毕业于农业院校,也有农业耕作的实践,深知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到广大农村去把自己所思所学用于推动农村贫困地区农业农村的发展是我份内之事;我长期工作在“三农”一线,亲身参与了中山农村的改革进程,深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达到共同富裕是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当我站在屏幕前,聆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光荣,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光荣!”此时,我心潮澎湃、百感交集,觉得自己是何其幸运,能有机会参与这一伟大事业,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做好顶层设计,探索中山扶贫模式

脱贫攻坚,从市到省再到全国,都是高度重视的,这关系到我们能否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一份政治责任,我们只能完成,不能退缩。我作为统筹协调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名干部,更应该扛起本职责任这杆大旗,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责任,保质保量完成“统筹协调、分析研判、督查督办”的任务,统筹协调全市扶贫帮扶工作,服务好、保障好一线扶贫干部,全面完成中山市的脱贫攻坚任务。

无规矩不成方圆,做好顶层设计,总揽全局,才能有条不紊,更加高效快捷地实现目标。经过多年扶贫工作的参与,我们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各镇街、市直各部门、企事业单位、金融部门、社会力量等组成联合帮扶工作组的“组团式”帮扶,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逐步摸索出一套中山特有的扶贫模式。

2016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我市对口帮扶乌蒙山国家级连片特困地区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大关、永善、绥江4个县。建设用地、交通等资源承载力不足,特色农产品市场通道不畅,农村劳动力技能不足和就业渠道相对狭窄,长期制约着昭通四县的经济社会发展。


2020年9月18日,王少强到中山市帮扶建设的昭通市绥江县老人活动中心调研。

困在深山的脱贫路,成为中山和昭通两座城市要突破的共同命题。在无数次中山市委常委会议和市政府常务会议下,我们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结合中山市实际情况,按照“昭通所需、中山所能”原则,探索出东西部扶贫协作“1+8+N”模式。所谓的东西部扶贫协作“1+8+N”模式,就是中山、昭通两市人民政府以及组织、人社、经信、农业、教育、卫健、旅游、招商、残联、工商联、红十字会等与“两不愁三保障”密切相关的行业部门签订框架合作协议,充分发挥行业部门资源优势开展深度帮扶。

从结对帮扶开始,中山与昭通两座城市就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几年来,我们从资金援助、招商引资、劳务协作、易地搬迁、产业合作、职业教育、残疾人帮扶、扶智扶志等领域探索形成扶贫机制,通过劳务协作、产业协作、资金支持、教育和医疗卫生协作、干部人才交流、社会帮扶等6方面精准施策。

从2016年开始,我们全市脱贫攻坚战就是“一场战役、两个战场”:一是对口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大关、永善、绥江4个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实行“1+8+N”模式“组团式”结对帮扶;二是定点帮扶肇庆市、潮州市131条相对贫困村。“两个战场”均取得显著成效。

为了使脱贫工作能够深入到最基层,取得最扎实的成效,中山市24个镇街及翠亨新区、121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了“组团式”结对帮扶。2016年4月开始,对口帮扶肇庆市、潮州市131个省定贫困村,选派393名扶贫干部组成4个驻县工作组和131个驻村工作队,坚持工作到村、帮扶到户,用心用情用力,注重关爱民生、结合扶贫扶智,全力以赴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对昭通对口扶贫协作上,中山全市镇街由经济实力强的火炬开发区、石岐、东区和小榄镇牵头组成4个组团,精准帮扶昭通市盐津、大关、永善、绥江4个县,同时通过镇街力量的叠加效应,创新聚力拔“穷根”。

除了制度创新,我们还出台了系列政策文件,让脱贫攻坚工作更加制度化、标准化。比如说在决战决胜的2020年我们就制定了《2020年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全面加力行动方案》《中山市与昭通市产业合作项目资助实施细则》《中山市2020年省内精准扶贫工作要点》《中山市关于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十几个。

其中在《2020年中山市东西部扶贫协作全面加力行动方案》中,我们实施六大再加力行动,主要包含组织领导再加力、人才支援再加力、资金支持再加力、产业合作再加力、劳务协作再加力、携手奔小康行动再加力。在组织领导再加力方面,全市市厅级干部先后8人次到昭通调研对接工作,召开两地党政联席会议1次,建立月调度季会商制度、“一月一检查一通报”制度和提醒约谈制度。

最终,中山市定点帮扶肇庆、潮州的全部贫困村、贫困户脱贫出列,结对帮扶的云南昭通市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精准施策,帮扶工作贵在“精准”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

2014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精准扶贫的丰富内涵。他说:“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帮扶谁、谁来扶、怎么扶?是我们参与扶贫工作最重要的事情,如果村干部夹带私心,没有将真正困难的群众纳入进来,就达不到共同富裕的效果。对于我而言,精准扶贫,就是要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管理,对扶贫资源实行精确化配置,让消除贫困的靶心更准,开出的药方更管用,脱贫的成效更扎实。

扶真贫,真扶贫,才能真脱贫,精准锁定扶贫对象成为精准扶贫的首要环节。贫困县里有没有富裕人家?富裕乡里有没有贫困人口?怎么才能把真正需要帮扶的“真贫”找出来?因此,为了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当时我们扶贫干部中,广泛流传着几句口号,“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

通过以上口号,我们只能简单粗放地对村民家庭情况进行大致判断,但是仍然不够精准,还需要我们花费一番“绣花”功夫。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扶贫干部要深入初步识别的贫困户家中进行反复摸底,每一项收支情况,都要经过村民评议、投票表决、村级公示、乡级复核等一整套严密的程序,才能确定是否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精准识别之后,我们如何开展帮扶,成为后续命题。具体实践中,我们围绕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等6个精准,同步展开。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资源禀赋,致贫原因、贫困程度也因人因地而异。我们一线扶贫干部实行“一户一策”,把每家致贫的原因摸排清楚,看他们是因病致贫、还是读书致贫、又或劳动力缺乏致贫,还是没有一技之长而贫困。全面小康路上,我们不落一户,不漏一人。我们全面掌握每个贫困户的短板不足和优势长处,找准找对解题方法,探索出符合实际的脱贫致富道路。

贫困的人口找准了,贫穷的病根找对了,精准扶贫踏出了坚实的步伐。面对千差万别的致贫原因,如何开出精准帮扶的“药方”?自然发展产业是根本之策。

在中山对口帮扶肇庆怀集时候,我们采用“集中资源建园区”的方式进行帮扶。


中山火炬开发区在肇庆市怀集县投资建设工业厂房,并成功招商引入广东腾骏生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画彩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怀集住润电装有限公司等企业入驻。

2016年开始,我们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扶贫模式,建立中山产业园,既发展了产业,又解决了贫困人口就近就地就业。

我们引入社会资金创办产业园,充分利用中山市火炬开发区自身工业强区、擅长建设运营工业园区及招商引资等优势,引入中山火炬城建集团有限公司投资8450万元建设运营“中山火炬开发区(怀集)扶贫产业园”,注册成立“怀集县中炬科技产业园发展有限公司”,规划建设6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和宿舍,筑巢引凤、大力发展产业园,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增收。

该项目(一期)工业厂房项目成功招商先后引入广东腾骏生物营养科技有限公司、广东画彩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怀集住润电装有限公司三家企业入驻。项目每年可为怀集县贡献工业年产值超亿元,税收过500万元,并新增当地就业岗位1500人。

我们始终坚持抓实农业产业扶贫,筑牢长效脱贫致富根基,将产业扶贫作为“造血”脱贫的关键核心举措。

我们累计投入1.52亿元开展特色产业扶贫项目1146个,带动在家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人数9521人。

例如,立足品牌嫁接,神湾菠萝“神闯”封开。神湾菠萝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2017年开始神湾菠萝引入对口帮扶封开县裕丰村、蟠龙村、五合村,推广种植500亩,亩产值超过1万元,3条贫困村的闲置土地变成“菠萝的海”。

又如,立足产品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利用德庆县种植荸荠、巴戟、何首乌、肉桂的传统优势,引入番禺嘉裕食品有限公司到匝村村,投资700万元在匝村设立荸荠加工厂。引入广州正源制药有限公司,投资400万元在匝村设立巴戟、何首乌加工厂,形成收购、加工一条龙产业链。两企业的进驻,打造了千亩荸荠种植、百亩巴戟种植扶贫示范基地,带动周边乡镇村民种植肉桂3万多亩、荸荠3000多亩、种植巴戟、何首乌等中药1000多亩,提供200多个就业岗位,与种植户签订购销合同保底价收购,实现产业就业双增收。


中山市公安局帮扶的匝村贫困户在德庆正源药业有限公司扶贫生产车间工作。

在对口帮扶昭通中,我们打造高原特色“产业链”,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为做强龙头企业,我们创新“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产业合作模式,引入中山市中汇集团有限公司,与永善县民营企业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合作,融资1亿元注册成立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

此外,我们采取“龙头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成“万亩云端果园”蓝莓基地1.2万亩,建立“一地生四金”带动脱贫机制(即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收入有薪金、入股分红有股金、集体有收益金),覆盖390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群众通过流转土地获得收益66.8万元;累计用工2.25万人次,实现务工收入225万元;农户入股分红71.3万元;合作社集体收益10.2万元。

壮大特色产业,我们建设大关县筇竹(扶贫)产业示范园、大关县高原特色农业加工聚集区和盐津县绿源食品工业园,通过园区经济效应,构筑上下游产业相关联、互补共生的业态环境,着力推动昭通竹笋、特色养殖等高原特色优势资源转变为优势产业,促进地方区域经济发展。

破解运输“瓶颈”,我们在盐津、绥江建设营林生产管护道路153.05公里,有效解决9个乡镇80万亩竹林扶贫笋日常管护和“下山难”问题;在“中国筇竹之乡”大关县建立中炬农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基地,打造集冷冻、冷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基地,为当地农产品提供专业化、规范化、高效率的冷链物流服务,让贫困山区农产品安全高效地进入市场,为“乌蒙山珍”画出新的市场半径。

“以商引商”推动扶贫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引进43个产业项目落户昭通,共建产业园区6个,实际完成投资26.85亿元,采购和销售昭通农特产品6.19亿元,带动贫困人口51032人脱贫增收。

无论是“最初一公里”还是“最后一公里”,我们始终都将精准二字贯穿全程。

资金投入是保障,群众参与是基础

真金白银投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重要基础,一笔笔持续增加的资金投入,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送去了脱贫的希望和对美好生活的盼头。

我深知,没有资金什么都做不成。对此,我们中山市发挥政府投入主体和主导作用,增加金融资金对脱贫攻坚的投放,此外还动员各行业、协会、企业等社会各界参与,形成了多种帮扶的多级投入机制,顺利保障了贫困区县脱贫摘帽。

2020年,“疫情”二字从未远离我们,面对空前严峻的挑战,我们坚守扶贫初心,持续推动东西部扶贫协作,巩固脱贫成效。从医疗、教育、住房、产业、就业等全方位多领域帮扶,为中山扶贫工作交上高质量答卷。


2020年10月,王少强参加在甘肃省临夏州举办的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培训班期间,到该州和政县厦门市集美区结对帮扶建设的吉美包袋生产基地,现场了解扶贫工厂务工人员收入情况。

在定点帮扶的潮州、肇庆两市131条相对贫困村中,2020年,我们新增投入财政自筹资金1.17亿元、社会帮扶4828万元,4个驻县工作组、131个驻村工作队、393名干部常驻扶贫一线,6523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累计开展产业扶贫项目1146个、资产收益项目420个、民生项目1040个。投入产生的效果显著,受帮扶地区有劳动力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1.8万元,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2万元,“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八有”任务全面完成。

肇庆市封开县省际廊道美丽乡村示范带位于广东、广西交界处,规划全长210千米。2019年,中山市政府支持5000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用于廊道建设,现建成省际廊道示范带38千米,涉及3个镇,总人口占全县的20%。将乡镇公路沿岸美景“串珠成链”,建设成融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古道遗迹、美丽乡村于一体的贺江碧道画廊。一张张手绘设计图变成贺江畔的一幅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画卷,村中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竹林掩映,移步换景,不少当地村民经营起了民宿、农家乐。

在广东省参与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六个城市中,我们率先推动对口帮扶昭通市的盐津、大关、永善、绥江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20年,我们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持续加大协作力度,投入昭通盐津、大关、永善和绥江四县帮扶资金3.58亿元,县均8950.25万元。其中财政援助资金2.9亿元,同比增长19.37%,占中山市2019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78个;动员社会各界向昭通捐款及捐物折款共计1.34亿元,助力昭通进一步提升脱贫质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例如,在劳务协作方面,2020年全市投入财政帮扶资金3756.61万元,落实稳岗就业、技能培训等奖补政策;同时,制定就业扶贫优惠政策,给予企业5000元/人的稳岗补贴,设立广东省示范性就业扶贫基地,一次性奖励30万元。

有了资金保障,没有群众配合参与也是不行的,要深入调动困难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积极性,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扶贫扶志扶智同样重要。在多条扶贫战线上,我们几百名扶贫干部常驻扶贫一线,在人、财、物全方位支持下,他们把消费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有机结合,促进贫困地区内生“造血”动力不断增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

山高路远,出行不便,尤其是孩子每天上学放学,打着手电筒上路,雨天要趟过一个个小河沟,路途危险,需要家长护送。搬下山去,是昭通许多山民的愿望,易迁进城则是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梦想。2016年结对昭通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以来,中山投入4000 万元援建昭通4 个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挪穷窝断穷根,让人搬到人适宜居住的地方,昭通36.24万山民一夜圆梦,成为名副其实的“城里人”,破解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难题。

在大关县颐寿园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扶贫车间,苏学英如今是扶贫车间里的一名工人。对于苏学英来说,这份工作尤为重要。几年前,她的丈夫在贵州打工时不慎摔伤,半身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家中3个孩子仍在上学,为了让孩子完成学业,她先后向亲朋借款,欠了一大笔外债,为了尽快还上欠债,家门口扶贫车间成了苏学英的就业首选。苏学英说,“一个月2000多元,收入还可以,有了工作心里就踏实了。

陈水怡刚出生不久,父母就猝然离世,由年过六旬的奶奶抚养长大,家庭除了务农和助困补贴,没有额外收入。2016年,陈水怡一家被列入贫困户。随着扶贫工作队带来的一项项帮扶政策,她才撑起这个脆弱的家庭。

“我很感谢中山扶贫队的帮助,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己,别人不可能帮我们一辈子。”人穷志不穷,不久前,从卫校毕业的陈水怡报考广宁县北市镇卫生院事业编护士,笔试第一名,比第二名高出近10分。但由于缺乏面试经验信心不足,扶贫队特意腾出闲余时间,模拟面试考场,给予指导。经笔试、面试,陈水怡终于如愿以偿。

教育改变命运,扶贫扶智也扶志,既要扶上一代也要扶下一代,这样才能彻底挖掉“穷根”,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造就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

党的领导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根本保证

上下同欲者胜。脱贫攻坚是大事,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把这件大事办好;只有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创造这样世所罕见的脱贫奇迹!

经过多轮帮扶,在广东省参与扶贫协作的六个城市中,中山市率先推动对口帮扶的盐津、大关、永善和绥江四个县2019年全部脱贫摘帽,取得了东西部扶贫协作的重大胜利。对口帮扶潮州和肇庆市131条省定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帮扶地区发生了根本性、历史性、标志性、趋势性的变化。


2021年12月22日,王少强(右三)率六盘水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戴戡(左三)等支部成员,到中山市市直机关党建主题教育基地学习中山”三农“改革历程展览。

2021年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宣告,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站在屏幕之前,我热泪盈眶,心潮澎湃,百感交集,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只要我们坚持党的领导、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办成更多像脱贫攻坚这样的大事难事,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刮风进风、下雨漏雨”,这是我最初参与扶贫工作,走访贫困地区农村一线看到住房困难户的场景。虽然自己从小在农村长大, 但当看到有些困难群众,连最基本的“两不愁三保障”都没还解决时,我内心仍感到很震撼,也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摆脱困境。经过帮扶工作组的帮扶、贫困户自己的努力,当我再次走访调研时,看到这些贫困户温饱问题、住房问题都得到解决,居住环境也得到进一步提升,我内心是非常自豪的。尤其是当我看到那些原本辍学的学生经过我们帮扶,能够顺利毕业并找到工作时,我深知这个贫困家庭的命运将被彻底改写,贫困代际的传递也就此被砍断。我内心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特别是摆脱贫困的村民拉着我们的手连声说:“感谢党!感谢政府!”等等这一类的话的时候,我才如释重负,觉得没辜负组织的信任,把习近平总书记“脱贫攻坚是我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这些大事这些牵挂一一落到了实处,把党对困难群众的关心关怀落到了实处。这充分说明,有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有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得到了帮助,这极大增强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面貌,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群众生活质量,“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人民群众从心底里是认可我们的。

 

【成绩单】

2016年以来,中山市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王少强参与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中,结对帮扶的昭通市大关、盐津、永善和绥江四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参与的对口帮扶潮州和肇庆市131条省定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

东西部扶贫协作

聚焦基本民生,确保“两不愁三保障”。中山市投入财政援助资金 8.22 亿元,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实施扶贫项目 369 个。投入财政援助资金2.53亿元,援建学校、购买教学设备等帮扶项目79个。21名骨干教师到昭通挂任业务副校长,36所学校与昭通 32 所学校结对帮扶。2894名昭通学生被招收到中山免费就读优质职业学校。中山援建贫困村卫生室117个,设立专家工作站(中心)7所,“一对一”帮扶昭通13所医院;投入4000万元援建昭通4个易地扶贫搬迁示范点,投入3095万元援建饮水安全、住房安全、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2700多万元,帮助182个深度贫困村解决饮水、房屋修葺等。

聚焦产业合作,增强“造血”功能。中山打造完整产业链,投资21.4亿元,引进58个产业项目落户昭通,共建产业园区6个;融资1亿元,注册成立云南七彩食品有限公司,带动永善全县种植方竹10万亩、小米辣 2000亩,辐射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2000余户脱贫致富;投入2600万元,建设大关县筇竹(扶贫)产业示范园,带动4万余人增收;投入2400万元,建设集冷冻、冷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大关县农产品冷链加工物流基地。

聚焦消费扶贫,确保产品卖得好。中山全市完成150个扶贫专柜的布点,设立消费扶贫专馆8家,建设线上线下消费扶贫专区共3个,5家企业进驻中山农产品交易中心消费扶贫专区。中山采购销售昭通特色产品 3.02亿元,带动贫困人口4.57万人脱贫增收;在国家“扶贫832平台”(采购工作平台)预留采购份额1002.32万元,完成交易总额568.35万元。

聚焦人才支援,“智志”双扶拔穷根。中山市累计选派党政干部、专业技术人员531人,培训昭通干部人才2万多名;14名党政干部长期驻扎昭通扶贫一线,10名干部组成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向结对4个县各派一名挂职县委常委、副县长,增派 1 名干部挂职县扶贫办副主任,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21名中山骨干教师到昭通市、县两级学校挂任业务副校长支教 1年;援派神经外科、儿科、骨科、心血管科、妇产科、ICU等医疗人员62名,填补 20 多项医疗技术空白;接受昭通党政干部挂职锻炼106 人次,培训昭通教师、医生等专业人才1.9万多人次。

聚焦稳岗就业,筑牢民生之本。中山市投入就业扶贫资金 6597万元,在两地设立劳务服务工作站 8 个,举办各类技能培训班293期,培训60853人次,推送岗位信息14.3万多条,帮助贫困人口实现就业 29916 人。在复工复产期间,通过专列、专车“点对点、一站式”接送昭通务工人员共 14 批次2359 人返广东。建设2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2个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培训云南“粤菜师傅”600 多人。


2021年2月25日,王少强在贵州六盘水市盘州市普田小黄牛养殖场调研。

省内对口帮扶

2016年起,中山市对口帮扶潮州和肇庆市131条省定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基本医疗与子女教育保障全覆盖,脱贫人口全部实现“八有”指标,有劳动力相对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低于4000元到2020年的18358元,增长359%,脱贫户稳定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贫困村考核要求的10个退出指标全部达标,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922元;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从2016年2.3万元提高到17.7万元,增长669%,帮扶地区贫困村和贫困户发生根本性变化。

筑牢民生之基。中山市帮助131条省定贫困村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实现“后队”变“前队”,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31亿元支持对口帮扶肇庆市和潮州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累计实施学校及体育设施项目333个、卫生室等医疗设施157个、农家书屋和阅览室等文化设施160个、饮水安全项目331个,极大地改善了当地村容村貌和贫困户、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蝶变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强。

中山努力实施“智志双扶”,促进贫困群众思想上观念上发生趋势性变化,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为夯实对口帮扶地区的基础教育,中山发动全市社会各界筹集资金近1100万元,设立助学基金,发放助学济困资金700多万元,370多名贫困学生受益,贫困学生实现有书读、读好书、好读书。此外,中山加强对口帮扶地区人员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落实转移就业奖补政策,累计开展技能培训2.1万人次,致富带头人培训789人次。其中,怀集县泰东村贫困户罗石生2019年获得“广东省年度脱贫奋进人”称号;封开县五一村罗钦宗被授予“广东省优秀创业致富带头人”称号。

中山着力帮助当地基层党组织建设,使受帮扶地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生历史性变化。中山市一直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党组织对脱贫攻坚的战斗堡垒作用。壮大党组织队伍,131名政治素质过硬的中山帮扶干部任省定贫困村第一书记,309名驻村党员组织关系全部转入当地党组织,融入帮扶村党组织,帮扶村党组织累计发展新党员576名;巩固党组织“阵地”,筹集帮扶资金支持基层组织建设,修缮党群服务中心110个、党员活动场所144个,增添电教设备260套,建立工作制度296项,每村均实现有牌子、活动场所、电教设备、宣传栏、工作制度等党员活动阵地,江美村、宿安村等一批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成功打造。


◆口述:王少强
◆图片:王少强提供
◆整理:陈雪琴
◆统筹:黄启艳  梁敬贤
◆编辑:方嘉雯
◆二审:赖传洪
◆三审:赖有生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0077人浏览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