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千江之城”,中山16条外江纵横、1041条内河涌交错,水网密布。但中山也一度被污水所困扰。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曾将“中山内河涌污染问题”作为典型案例通报,被砸中隐痛的中山深刻认识到,“治水”是中山“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大盘棋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一子。自2021年起一场前所未有、声势浩大的“治水”攻坚战打响。
在这场攻坚战中,中山高标准成立全市水污染治理指挥部,由市主要领导亲自督战,市治水办牵头实施“大兵团作战”,全面构建起市镇一体共担的主体责任机制,通过直面问题、铁腕治污,推动全流域“六污同治”,从源头上解决水污染问题。
1000多个日夜,上万人奔波忙碌,中山治水铁军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治水答卷”:城镇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河涌,劣V类河涌占比降至32.6%;累计新建管网5968公里;新、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7座,污水处理能力提升到221.5万吨/日,提升比例为7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提升到81%;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88%;1309个居民小区、4403个工业厂区率先完成雨污分流改造;8.6万亩养殖池塘完成尾水排水治理改造,经验推广至全省学习。
可以说,经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中山不仅逐步还上了“生态欠账”,更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并进。
水清岸绿重现
“万类霜天竞自由”
水不仅滋养万物,更是生态平衡的微妙指针。春江水暖鸭先知,中山的“水”好不好,水世界的“主人们”感受最真最深。
白石涌是一条横贯中山中心城区的内河流,流经东区街道和石岐街道后,汇入岐江河。该河涌为中山16条“央督”城市黑臭水体中一条,全长约7.8千米,平均宽度22米,整治前水质为轻度黑臭。
如今行走在白石涌河畔,一河两岸风景如画,抹抹翠绿风中摇曳,随时随处可见成群鱼儿在水中自由穿梭、欢快游弋。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片翠绿丛中,藏着不少白鹭。白鹭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生态环境好坏的标尺,被称为“大气和水质状况的监测鸟”。他们时而轻盈地掠过水面,与探出头呼吸的鱼儿嬉闹追逐,时而落地在丛林之中觅食,又时而停靠在树丛枝丫之上歇息,或是来回追逐飞舞。
这样的景象,在横栏镇西江花洲公园的江畔同样可见。从高空俯瞰,一抹抹白色身影“长满”树梢枝头。偶有江上行船驶过,惊起成群白鹭翩跹舞动,流动美景引人阵阵惊呼。
翠亨新区横门水域一带,是中山的“小鸟天堂”,上百种鸟类,包括黑鸢、黑翅鸢、红隼、小鸦鹃、褐翅鸦鹃等,都在此觅食栖息,这里已成为国际候鸟的迁徙通道。水岸边还有芦苇、狼尾草等水生植物迎风飘摇。
千条江流,奔向伶仃洋。伶仃洋上,素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白海豚也来作客。从去年开始,已有不少市民在中山海域内拍摄到中华白海豚戏水。它们时而隐入海中,时而浮出海面,三五成群地追逐戏水、翻转跳跃,奏出欢快的乐音。
生态环境是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内生要素,绿色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3年科学治水、源头治水、系统治水、流域治水,可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中山不断做好生态修复,让水与这些可爱生命的故事得以继续书写,为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胜势夯实基础。
一泓清水入画来
滋养百业兴旺
水,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更是现代城市繁荣发展的基石。中山“治水”的成效更加验证了这一点,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鱼塘尾水治理是农业面源治理的重点,是确保水质改善的重要工程之一。通过尾水治理,中山解决了冬季养殖受咸潮影响的问题,以及养殖业受外界水质的影响。广东中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中山尾水养殖治理成效显著的企业代表,在南朗街道养殖水产面积约4000亩。该公司董事长陈伟峰表示,当前珠三角地区罗非鱼养殖密度大部分是3000-4000尾每亩,一年生产1到2批,亩年产量6000-10000斤。经过尾水治理后,他们可以做到高密度养殖,放养密度可达4000-8000尾/亩,一年可养3批,亩水面年产量达1.5-2万斤。
与此同时,中山已在全域推进鱼塘统租统管,解决规模化生产问题,又便于尾水治理工作推开。目前全市统租统管面积超过5万亩,成功招引白蕉海鲈鱼、马友鱼、脆肉罗非鱼等多个连片500亩以上的水产养殖项目。重新发包的鱼塘租金也普遍上涨20%,有效带动了村集体增收,实现强镇兴村富民目标。
初暖稻田咖啡店店长梁李旺之所以选择在阜沙镇阜沙村的稻田里创业,看中的是横迳涌良好的水环境和百亩稻田风光。在水环境实现质的飞跃后,阜沙村不仅吸引了觅小院、小木屋生态农庄等精致的文旅项目,也吸引了智城汇谷产业园这样年产值预计超过10亿元的高新企业入驻。
水环境的改善,吸引了投资者的目光,带动了港口镇文旅产业的发展。广东妈妈谷创始人陈立新经过深度考察和调研,认为新港社区的生态环境优越,非常适合他们的新文旅项目落地发展,决定投资。
沙溪镇象角村的农田都出租给农户种植水生蔬菜。整治后,象角涌的水质达到五类水标准,农户们可以直接引水灌溉,省去了很多烦恼,对种植也更有信心了。农田的租金相比五年前每亩涨了约500元。
在中山,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案例遍地生花,越来越多的河涌恢复生命、重现生机,成为百姓傍水风光创业就业的“致富河”。
清波漾漾润民生
群众幸福挂眉梢
“治水成效好不好,老百姓说了算。群众满意才是‘金标准’。”市委书记郭文海多次强调。群众满意否?透过“‘百千万’攻坚战•中山治水”系列走访报道,我们“听”到了来自全市23个镇街群众的心声。在此之中,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了人民群众对“治水”成果的认可。
“治水”,为群众带来了更多休闲娱乐空间——
曾“河水如黑芝麻糊一般”的大涌镇青岗涌,如今彻底焕发新颜,河涌旁新修的步道上随处可见晨练的居民;群众配合小榄镇拆除了永丰河边的临河房屋后,小榄镇利用原有地块新建了滨水道路和广场,给群众提供日常散步、钓鱼休闲的活动空间;南朗街道在中心一河新建了岸线步道、2100平方米集市广场、1.8千米的观光步道、约30亩滨河空间,以及3个亲水平台,未来还将打造青年创业孵化基地。
“治水”,让群众变得生活惬意、心情愉悦——
港口镇新建涌整治完成后,时常都能看到当地居民杨叔在河边悠闲地支着鱼竿垂钓;以往每当家里有亲朋好友来访,住在东区街道维景湾小区的林伯都不好意思打开阳台落地窗,担心河涌异味飘进家里。现在林伯经常躺在阳台躺椅上看楼下白石涌风景,看白鹭翩飞;石岐街道大信时尚家园小区紧邻员峰新涌。河涌整治好后,附近居民群众不再三头两天到物业和社区投诉,夜晚不再闭窗而眠。
“治水”,激活群众共建共治共享内生动力——
为推动“全民之治”,治出群众满意的水,中山创新建立“村民监督协调员+四方举牌验收”的监督管理治理,发动群众全过程参与方案设计、工程监管、项目推进、竣工验收;水,既要“治”得好,也要“护”得好。与河长一同“护水”的还有群众、企业家等社会各界。中山通过走街串巷、入户上门等方式开展治水宣传,最大程度获取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并动员一批热心群众成为“河小青”志愿者,守护悠悠碧水。
如这些鲜活的例子,不胜枚举。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这些变化,不仅仅是水质从浊到清的物理转变,更是人民生活品质的全面提升,更加验证了“治水”是一项民心工程,让群众从身边的河涌中,就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好生态带来的好生活,获得更多“小确幸”。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大道不孤、众行致远。中山正在用行动作答、用汗水浇灌,将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篇章生动写在桂山岐水大地之上,群众是“阅卷人”。
编辑 汪佳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