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山(41)梁祥胜:毛主席为“大社主任”文章写按语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7-1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这一篇是广东中山县的一个合作社主任的谈话记录,他谈的并不比一个老解放区的合作社主任差些,可能某些老解放区的合作社主任还比不上他。”1955 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时任中山县港口群众乡第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梁祥胜《我当大社主任的经验》一文写按语,加以赞扬。

1954 年,在梁祥胜的带领下,群众乡的农民率先在港口成立中山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合作社实行耕作技术革新等获得农业生产大丰收,合作社也连年“升级”,群众乡农业合作社由16户扩大到130户,合作社也从初级到高级,全面推动中山农业高速发展。用前人的智慧和经验赋能今日,中山农业农村也更趋多元化,各个镇街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美丽乡村建设也如火如荼,乡村振兴蓝图如诗如画。

【云游展馆】

◇穿越时空对话梁祥胜

鳞次栉比的街角巷道中,一座位于兴港中路169号的4层小楼让人眼前一亮。大门前鲜红的墙壁上写着“中共中山市港口镇委党校”。步入馆中,刻有港口标志性建筑的党史百年辉煌形象墙映入眼帘,洁白的投影仪立放墙边,按下开关就能穿越至上世纪90年代,一键了解港口全镇发展情况。

沿着墙面一路漫步,不仅呈现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辉煌历程,也展现了港口本地红色资源。目光停留在港口红色历史教育区——195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为港口群众乡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梁祥胜《我当大社主任的经验》一文写下按语,肯定并赞扬了梁祥胜领导合作社的方法经验。

一个大竹篓、里面装满了稻穗、一群人围着竹篓进行称重,他们身后是已经丰收之后,堆积如山的稻草堆,透过历史老照片,仿佛仍能看到那时丰收的喜悦。图片上方则是一份残缺的老报纸,“梁祥胜和群众大队”几个大字异常显目,遗憾的是这份历史资料饱经岁月的洗礼,文字内容缺失严重,无法参考,只能透过照片依稀看到梁祥胜年轻时的模样,照片中他身着长衫,裤腿卷至膝盖,头戴一顶帽子,左手牵着耕牛,右肩扛着犁耙,站在水田中精气神儿十足。

时间回到1953年1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考虑到中山农民一直有换工、帮工、伙工、合工等形式的互助习惯,梁祥胜便积极响应号召,在村里发动了几户农民,带头办起了中山县第二个临时互助组并任互助组组长,并在于1954 年,组织本村农民率先在港口群众村成立中山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大社主任经验获毛主席点赞

合作社刚成立之初,因资金缺乏,买不起化肥,梁祥胜就发动社员大搞入泥积肥,实行耕作技术革新等,使群众村初级农业合作社获得了农业生产大丰收。农民群众看到合作化带来的好处,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1954年秋天,群众村农业合作社16户扩大到130户。

队伍扩张带来“甜蜜”外,更多的难题也随之而来。

“这片田入泥每亩该入多少艇?今天撑泥比昨天远,工分怎样定?没有钱买油搽滑纹辘怎么办?”在《我当大社主任的经验》一文中,梁祥胜写到,我虽然当了一年的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主任,可是经过一九五四年秋季的扩社,我们社一下子由十六户扩大到一百三十多户,要领导好这么大规模的一个社,确实碰到了不少困难。这个大社刚投入生产的时候,工作可乱透啦!每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大班人围着我要解决大大小小的许多问题,直把我搞得头昏眼花。

后来有经验的老社主任吿诉梁祥胜,当前必须首先抓好生产计划和劳动力的组织和使用。天色破晓,鸡鸣四起,结合扩社初期单靠自己带头干活、只顾在本组带头生产、对全社情况掌握不到、没法有计划安排工作等实际问题,梁祥胜开始采用“巡田”的工作方法,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梁祥胜总结出“不能靠积极带头干活、要深入田间了解全面情况、要掌握好数字计划生产、要多找帮手”等许多经验。

通过展墙仍可看到当年丰收的喜悦,鱼儿出塘、晾晒稻谷……《我当大社主任的经验》一文经《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收纳之后,如同毛泽东主席笔下的按语,“不要以为只有老解放区才能大规模地推广合作化的运动,晚解放区则不能够,这样想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晚解放区同样可以大规模地推广合作化。就若干的县、区、乡来说,晚解放区可能和老解放区同时完成、甚至先期完成合作化。”

据《中山市志》记载,至此在梁祥胜的带领下,1956年1月港口区群众乡第一农业生产合作社率先与附近初级社合并转为高级社,截至2月底,全县高级社猛增至396个,入社农户占总农户数93.7%,基本上实现农业生产合作的高级化。

【乡村振兴】 

◇农业发展更趋多元化

从1954 年,在梁祥胜的带领下,群众乡的农民率先在港口成立中山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后来合作社连年“升级”,中山的良好的农业基础就已经奠好基础,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党员先锋模范的带领下,伴随着科技飞速发展进步,如今中山的农业发展更趋多元化。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是富民兴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自2019年以来,中山市农业农村局培育了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品牌效益明显、农民收入显著上升的专业村镇。从东升脆肉鲩、黄圃腊味到如今的横栏花木、神湾菠萝,越来越多的镇街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农产品。

每天凌晨3点左右,中山水出铺锦水产养殖场内,一片灯火辉煌, 穿着水衣裤,带着安全帽的工人捞鱼、送鱼一派热火朝天。作为中山水出集团供港澳出口的注册基地之一,该基地采用草鱼、鳙鱼、鲮鱼套养模式,年生产宝平牌草鱼、鳙鱼等淡水鱼2000吨,养殖场内90%的塘鱼供往港澳市场。

利用当地的资源优势,变资源为产品、变产品为商品、变商品为名品,推动产业的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一条脆肉鲩,富了一条村”,这是在东升镇本地人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作为“中国脆肉鲩之乡”的东升镇,每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并且通过流通和餐饮消费实现关联产业产值近百亿元,间接解决了几万人的生活出路。

2014年由中山市政协委员黄少梅牵头,多名农户“抱团”成立合作社“茂生园”,在合作社的带动下,中山的香蕉、菠萝、番石榴等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农产品成功“上网”,致使现在“茂生园”平均每年可实现过百万元的销售量。

“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越来越多新型合作模式在中山出现。市农业农村局种植科相关负责人介绍,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生产主体是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重要载体,生产主体的多元化也推动着农业生产的多元,促使农业产业发展的层次和质量不断提升。

回溯中山农业发展,从中山建立第一个合作社开始,合作社又经历了“初级”到“高级”的巨变腾飞,再到后来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现在又到了乡村振兴全新阶段。中山农业发展也从“单一农业生产”到“农业现代化”再到“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产业强镇都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美丽乡村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丨相关链接丨

“我眼中的父亲”
将全部心思扑在农业上

百年党史、港口历史、党员学习天地……7月1日,港口镇乡村振兴党史教育基地正式在中山水出集团建成开放,基地内部融入AI智能元素,通过图文、短视频、自动滑屏等形式,就能从听觉和视觉上感受党史学习教育,视频中一遍遍播放着梁祥胜等港口名人相关事迹。

从港口镇乡村振兴党史教育基地出来,记者还前往群众社区拜访了梁祥胜的儿子梁培基(见下图)。

代表证、护照、结业证书……采访当天,梁祥胜的儿子梁培基从塑料密封袋中,小心心翼翼地拿出他父亲身前的各种证书。一本本泛黄的证书,无声地讲述着上世纪50年代梁祥胜传奇的一生。

戴一顶帽子、穿一双胶凉拖、提一个帆布包,裤腿挽起,包中放一块冰糖,深一脚浅一脚走在田坎上。在梁培基的记忆中,父亲梁祥胜一辈子都泡在农田里,心思也全在农业上,每次下乡,十天半个月不着家也极其正常。

勤劳、朴素、奔波、劳碌、尽职尽责是梁培基对父亲的评价。梁培基回忆,1989年他父亲出差回来就生病了,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并经历一次小手术。当时医生嘱咐父亲要静养3个月,不要太过操劳,但他丝毫不听劝告,回家第二个月就下乡工作了,并且还直接住在工作所在地根本不回家。

在父亲的影响下,梁培基心中也埋下了“为人民服务”的种子。1970年,17岁的梁培基,在父亲的鼓励下,奔向军营成为一名人民子弟兵,开启了保家卫国的军旅生涯。退伍后,梁培基仍秉承了“为人民服务”的本心,探望孤寡老人,帮助有需要的人,也在疫情期间奔走一线,参与防控,尽心尽力守住村口第一道防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担当。沧海桑田变的是时间,不变的是党员干部不惧艰险不计私利,始终把使命放在心上的大无畏精神,无论是从事农业生产的梁祥胜,还是奔赴军营洒热血的梁培基,都在各自的领域上,书写着不同的辉煌。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见习记者 黄靖怡 记者 陈雪琴
◆图+6/记者 余兆宇
◆编辑:詹琪琳
◆编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1492人浏览   2024-03-27
推荐 9266人浏览   2024-03-26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8965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