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星座⑪古元: 一生追寻美与自由,临终前仍哼着乡音民谣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1-05-1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1919年8月5日,香山县那洲乡,一个宁静的村庄里,一名婴儿呱呱坠地,父母为他起名古元(字帝源)。当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个新生儿日后成了中国杰出的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他被徐悲鸿誉为天才,称他是版画界的巨星,从版画零基础到获得“巨星”美誉,他只用了4年时间。近日,记者走进古元美术馆以及他的家乡,探究其艺术之路上的鸿爪雪泥。


古元雕像。

丨描绘时代,刻画“入木三分”丨

位于珠海市唐家湾镇那洲村三村华昌路口的古元故居,建于民国元年(1912),是典型的岭南古民居,由古元父亲古万建兴建。它坐东南向西北,由主座和庭院组成,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二进夹一天井,土木结构,硬山顶,青砖灰瓦,有灰塑和彩绘,经历了一百多年时光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

古元长女、古元美术馆名誉馆长古安村,并非从事艺术专业,直到近些年,她似乎才开始真正理解自己的父亲。2019年,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百幅精品百年回顾——致敬古元暨古元生平与艺术精品展”在珠海市古元美术馆开幕。上百幅艺术精品展示了这位20世纪抒情现实主义艺术大师的从艺生涯,参与整理画作的古安村开始探寻父亲的心路历程和乡土情怀。


古元长女古安村参观古元故居。

古元出生在那洲一个巴拿马归侨之家,当记者跟随着古安村来到如今的那洲村古元故居时,但见大厅内的家训颇能呈现古元先生的品格:“和气致祥百忍成金处事端资退让,厚德载福唯善为宝持身贵养谦光”。“老家里很多祠堂,祠堂里面有壁画,他从小对那些壁画非常着迷,别的孩子在外面打打闹闹,他经常一个人在祠堂里头,就那么一幅一幅壁画看,看完了就模仿,拿一个竹子或者草根在地上模仿着画。后来,古元考入广州市广雅中学,跟着老师学习绘画。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古元停学回乡,在一所小学任代课老师。即便如此,古元仍旧没有放下画笔。”古安村介绍说,古元是很爱国的青年,当时创作一些抗日宣传画就张贴在那洲的村头,“当时抗日的白马纵队的队长谭福鑫看到他这些作品之后就找到了古元,推荐古元去延安。”


古元故居。

到延安,古元入读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当时由于受条件限制,没有那么多颜料可用,古元开始接触版画。他的版画摆脱了西方木刻的影响,创造出阳刻为主、构图多变、简洁、明朗、清新,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独特风格。1942年,古元的作品被选送参加全国木刻展览,徐悲鸿大师看了这幅作品后,立即订购了,他将这幅作品誉为当时中国艺术界最成功的作品之一,然后他又在《新民报》上亲自撰写了全国木刻展的文章,把古元誉为中国艺术一卓绝之天才。

 
古元作品《玉带桥》, 1962。

 此前古元并没有系统学习过木刻,只是对美术有着很大兴趣,“我父亲从广州到了延安,他当时也不一定想当一个画家,因为在此前他只是一个中学生,一个业余爱好者,他到延安是出于追求民族自由。到了延安之后,他看到了和敌占区不一样的生活,这激发了他对生活美的表达。”

 
古元作品《黄河颂》, 1971。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曾经高度评价古元先生的艺术成就和艺术精神:古元先生早年就满怀理想,投身革命,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奔赴延安,以画笔和刻刀表现中国军民抗击外来侵略的英勇事迹,描绘抗日民主根据地新的生活气象,创作了大批脍炙人口的木刻作品,为中国现代版画增添了崭新的篇章。他关注生活,热爱人民,在艺术实践中躬身向人民群众学习,也以自己的创造才华为人民群众服务,他的这份文化情怀和艺术理想始终贯穿着他的全部人生,堪称坚定和赤诚的人民艺术家。新中国成立以来,他努力表现壮丽的祖国山河和优美的生活家园,刻画人民群众新的精神风采,以清新明朗的语言传递了新的美学内涵,他艺术中的现实性、民族性和抒情性相统一的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美术教育岗位上辛勤耕耘,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版画艺术人才,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无声的榜样,是坚持立德树人和言传身教的美术教育家楷模。长期以来,他关心和支持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坚持中国美术正确的发展方向,得到了全国美术家的由衷敬重。


古元《秋之韵》, 1990

丨眷恋家乡 临终犹唱民谣丨

 生为香山人,古元对故乡有着长久的牵挂。古安村说,父亲去延安前夕,奶奶织了一条绿色毛裤放在他行李中说:“仔啊,两年要回家一次啊,结果此去成永别,家里先后有多人(爷爷奶奶和两位姑姑)因为疾病和饥饿去世,这给了父亲沉重的打击。但家乡的一草一木始终印刻在他脑海中。”古安村介绍说,古元版画《甘蔗园》就是他对家乡的印象:“绿油油的甘蔗林间,水道蜿蜒纵横,运甘蔗的小船惊起白鹭翩飞。1982年,我随父亲第一次回到家乡,从广州到珠海,辗转各种水道,在等船的间隙,我们看见了甘蔗林,爸爸就说走吧,我们去闻闻那洲的味道。所以别人看这幅图时看的是刀法和构图,而我看到的都是眼泪,是父亲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上世纪90年代前后,离开家乡多年的古元曾数次返乡,他眷恋家乡的景色和乡音,画下了家乡的点滴变化。在他病重临终前,尽管已经无法动弹,他还会用唐家湾的方言唱民谣给女儿听。他唱儿时小贩的吆喝声,唱童年的记忆,唱得古安村潸然泪下。临终前,古元将自己的作品捐赠给了家乡的美术馆。

 
古元作品《甘蔗园》

在古元美术馆内,记者看到了古元各个时期不同的创作,其中1994年,古元创作了一幅水彩《西出阳关》,这是其创作记录中的最后一件,画面描绘的是骆驼迎着风沙出关的场景。古安村说,这是古元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骆驼负重任劳、耐旱,向着目标踏着坚定的步子前进。直到晚年,父亲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初心不变,虽然历经生活坎坷,他一直追求着心中的理想。

 
古元水彩《西出阳关》

在古元的故乡那洲村,村居两旁的墙壁上都是古元的画作,虽然大师已经故去,但是他却把美与善都留给了后人。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图+2/孙俊军 
◆资料图片收集/米朵
◆编辑: 廖薇
◆二审: 彭晓剑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网络图片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2024年中考招生方案出炉
14657人浏览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