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 | 走进大地的怀抱,我们都是林间的小孩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1-11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两年前,我家小区门外有一片野生池塘,虽不大,但早晚都会吸引鸟儿、野鸭前来觅食,孩子们放学路上都会在此停留片刻,观察这里的景致。一年前,这个池塘被推平,而后变成了建筑工地,高楼崛起,孩子们经过,几乎是头也不回地走了。

临近期末,年度灾难大片——《期末考试》即将登场,无论是挑灯夜战的孩子还是站在孩子身后河东狮吼的母亲,焦虑写在每个人的脸上。是的,我们从来没有这么焦虑过,不想给孩子压力,却不想失去竞争力,在“赢者通吃”的社会逻辑背后之下,似乎只有把孩子培养成精英,他才可以拥有美好的生活。然而什么才是美好的生活?一位朋友推荐了一本书《林间最后的小孩》。

“老爸,为什么你小时候比起我们现在要有趣得多?”这是书的作者,洛夫的孩子向他提出的这个疑问。这也是我们中国的家长经常面对的问题,我们常常追忆小时候的自然游戏和生活环境,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社会和环境发生了变化。我们将孩子小心翼翼地包裹在自己构建的安全世界中,竭尽心力地为孩子们提供了自己所能提供的一切优渥条件,却还是会发现,孩子的健康成长似乎比以往的我们更加艰难。

《林间最后的小孩》是一本里程碑式的著作,它第一个指出儿童与大自然的断裂问题,并命名为“自然缺失症”。通过大量的案例调查,表明儿童与自然的断裂和肥胖症、注意力缺陷、抑郁症等上升之间的关系,它也让我们明白,自然对孩子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在滚滚而来的城市化大潮中把我们的孩子带出门外,让他们遵从天性的呼唤,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育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过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认为每个个体需要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除此之外,他又补充了自然探索智能,充分说明自然对于个体的重要性。 如何恢复这一智能?洛夫也提出了首先要改变城市与自然对立,城市与自然隔绝,以及所谓“自然在远方”的空间规划方式,由此提出了一个主张“野生化的城市”,从而成为规划师和建筑师的绿色指南。

而对于当下一边倾注全部时间和心力“鸡娃”、一边又为“鸡娃”造成的教育“内卷”所苦的中国家长而言,阅读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只在于暂时停下狂乱的脚步,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方向,更重要的是,它迫使我们回顾自身成长经历,并思考久未思考的问题:什么是优质的生活?以及该如何拥有优质的生活?因为知道“我想要”的前提,是要先弄明白“我是谁”。而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自我意识中寻找到力量和安全感,这才是每一个人终极一生需要面对的问题。

走进大地的怀抱,获得生命的力量,作为自然之子,我们都是林间的小孩。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专栏统筹/谢琼 冷启迪
◆文+、出镜/记者 冷启迪
◆视频摄制/黄艺杰
◆编辑:沙玉兰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