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二十年前,从永州祁阳踏梦而来(散文/读书)
栏目:岐听 来源: 发布:2021-04-1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二十年前,从永州祁阳踏梦而来

二十年前的一个寻常夏日,我在外婆家的空地旁独自玩耍,皮球滚到了一个陌生身影旁就停了下来,那人是我多年未见的妈妈。那天起,我告别了乡村田野,搭乘开往中山的大巴,人生从此展开了全新的篇章。

1996年的中山正处于飞速发展的时期,珠三角改革的春风吹拂,一切正在更新换代。初来乍到,我对一切都感到格外新鲜。刚读幼儿园的时候,我踏着泥巴上学堂,眼看水泥路一天天建成,一日日扩宽;读小学的时候,我常常去舅舅上班的灯头作坊溜达,碰上暑假,还会和从乡下来的表哥、表姐到作坊外面的小河涌游泳。

那时我很怕水,舅舅和爸爸为了锻炼我的胆量,常常连救生圈带人把我扔到河涌中央去。我是个没什么耐心的人,在鼻子、耳朵、嘴巴接连灌了不少水后,就吵着不再学游泳了。

我的小学时代,前三年是在古镇海州老市场那边的老旧校区度过的,后三年在昆山大道的新校区。校园里的木棉花香、课间的丢手绢游戏、为新年晚会紧张排练的少先队员打鼓训练,为中秋节准备的全校合唱《同一首歌》与带灯笼校园游览等,都构成我对童年的酸甜记忆。

后来有几年是在市区读的,那时每周回古镇,我最喜欢做的便是静静坐在公交车上,听石岐话、沙溪话、古镇话、普通话的大杂烩,看车内一片熙攘,看车外一路的流动风景。  

中山给我的美感在于它生活的节奏,它固执地在紧邻都市的地方保持了自己的时间感:我曾和朋友在西江旁踩自行车,沿路小树藏着的水鸟总能沿着固定的线路归巢;我所在的巷子里,对面的老邻居总会在同一时间起床,坐在门口处抽水烟;巷尾的云吞档档主是个老奶奶,总是用最原始的柴火做食,不用任何钟表和称量工具,也能轻而易举地掌握配料多少、时间长短。

我无缘得见孙中山先生当年在辛亥革命中艰辛的民族复兴运动,却庆幸生活在他的故乡里。毕业后,我常常和朋友穿梭于大街小巷,寻觅中山本土的美食老店,探索属于这座城市的鲜活历史,感知这座城市的岭南风情,以及孙中山先生留下的点点滴滴。

这两年里,我走访了中山许多古桥、古树、古庙以及古牌坊,也开始了写作和整理,而创作常常是在深夜,让我对时间有了更敏锐的认识和把握。有时候,我沉沉睡去,经常梦见童年。我的童年前半部分在湖南永州的乡村田野,后半部分在中山古镇的破旧老巷,少年乃至青年的时光,都与这座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安静的深夜,我依靠脑海中仅有的遗梦,写下了双美桥的流水人家、古城墙的静谧古朴,也写下了古牌坊背后的故事,细细还原这座小城黄昏后的人间烟火味。那些平实无华的文字,在删删改改后,呈现给大家一个个古迹遗址,虽在庞大的历史空间中略显拙朴,但一个个普通的人或事,都是我与这座城市产生过联系的见证。


◆朗读者:王雁飞
◆图片:网络
◆编辑: 石钟秀
◆二审: 吴嘉文
◆三审: 王忠
◆素材来源:中山出版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