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幸 || 旧时做冬 冬大过年(散文/文化)
栏目:岐听 来源: 发布:2020-12-1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要不是有人提醒,可能没有几个人会记得1222日是冬至;但也不用提醒,没有几个人会不记得过年。

看来,民间的习俗冬大过年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

气始于冬至

冬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较早定下的一个,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个。依照我国的传统历法,上半月为节,下半月为气,一年里分为十二节与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

冬至大多在公历1222日,极个别时候会在23日。从天文学角度看,冬至这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过了冬至,日照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据《史记》记载:气始于冬至,周而复始。古人认为冬至过后,节气又进入一个新的循环,就是另一年的开始。在中国传统的阴阳五行理论中,冬至是阴阳转化的关键节气,有冬至阳气起的说法,因而这天是吉日。在殷周时人们以冬至前一日为岁终,称之为小至,小至之夜称为冬除,因此又有过了冬至大一岁之说。民间一直都对冬至这一节日很重视,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所以在古代各个地区,冬至这一天都有祭天祭祖的习俗以及庆祝活动,如同现今除夕、春节的热闹景况。

做冬大过年 

昔日的中山,一直有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当天,家家户户设供品,燃香烛,拜天神,祭祖先,称做冬。小榄、古镇等经济作物区,三角、民众等沙田区,做冬仪式尤为隆重,设三牲(鸡、鸭、猪)、米饭、糕点、茶酒等供神,阖家团聚晚餐。据《香山县志》载:冬至以丸羹祀神。这种习俗多见于今沙溪、大涌及城区等地,家家户户普遍煮汤圆供神,然后一家人共享。

现在不少老人还非常重视和保留着这种习俗,煮汤圆的时间一般在早上。自古有朝冬晚年,晏昼十四的说法。意思是拜神的时间,三个节日各有不同,冬至是在上午,过年是傍晚,而七月十四则在中午。旧日有隆都俗话:做冬做圆汤,许吃不许藏。东升人还喜用大芥菜、甜薯、猪肉粒烩煮成一种名为沤冬的菜祭祖,意为迎接冬天的来临。

记得当年家乡(今火炬区一带)人把做冬视作团年,比过年还要隆重。清晨,阿婆就要起床蒸九层糕祭拜祖先,意思是请祖先保佑儿孙代代繁衍,层出不穷。现在在一些餐厅喝早茶时偶尔还会见到这种糕,很多人都会觉得它很神奇,一整块有九层不同颜色,但层层掀开又不会粘连,逐层揭吃是当年小孩们的最大乐趣。传统的做法是用粘米粉,配以不同比例的白砂糖和红糖,调制出九种颜色深浅不同的粉浆,分次倒入蒸笼,一层熟了再加上另一种粉浆,连续九次,待都熟透后,切开糕体,就可见到九层不同颜色。现在餐厅的九层糕,用咖啡、橙汁等调色,色彩和味道都更丰富。这有如水彩画与国画的区别,各自魅力不同。

当年冬至,不管家族已开枝散叶多少代,家境如何,人们都会返回祖屋或长辈家中, 猪杀鸡,备齐佳肴,一族大小先拜祭祖先,而后团聚一堂欢宴一番。我仍记得,当年小叔子的儿子还很小,整天跑到街上玩,为了让他一道参与做冬,一族人要满村找他回来。因为祭祖缺一个儿孙都不行,而且他一个小孩作为一房儿孙的象征,可以堂而皇之地坐在祖屋正厅首席,他妈妈反而只能坐偏厅席。鞭炮齐鸣、红纸满地之后,便大开筵席了。这番讲究,在春节反而没有。这就是所谓的冬至大过年


◆朗读者:王琳
◆作者:孙幸 
◆图片:网络 
◆编辑:刘婷婷
◆二审:吴嘉文 
◆三审: 王忠
◆素材来源:中山出版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2420人浏览   2024-03-27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9572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