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话芭蕉夜雨时
栏目:岐听 来源: 发布:2020-09-11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却话芭蕉夜雨时

口感幼嫩、香气萦鼻的蕉蕾粥一直是我的至爱!

“伙计,来碗蕉蕾粥!”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随意在沙溪镇一间人气旺盛的大排档,都可以品尝到极其美味的蕉蕾粥。人声鼎沸中,厨房飘来阵阵热锅猛炒的香味,诱惑得等待中的食客们顾不上接别人的话,老是慌张地四处探头张望。

终于上齐了,在一桌的美食中,蕉蕾粥显得有点低调,藏在熏得墨黑的砂锅中,热气袅绕。用调羹扒开黏稠的粥,细看,才知内里大有乾坤——那些被切得细细碎碎的蕉蕾丝及红枣丝、元贝、发菜,一露庐山真面目。一尝,软烂适中,味道浓郁,入口甘香,实在是一道叫人难以忘怀的风味美食。

如此好味道的蕉蕾粥其实就是取芭蕉的蕾制作而成的。过程相当烦琐,对于我这种只会吃,不会做的人来说,实在是一场噩梦。据说要将蕉蕾用刀割下后,经过清洗、整理、细切的程序后,还要经焯水、油炒等烦琐步骤……真是听下来都觉得头皮一阵阵发麻。

但是做这粥的阿姨咧开嘴角,脸庞笑成一朵揉皱的菊花,见惯不惯地笑笑说:“有心想吃,又做惯做熟,其实也不是好复杂。”

因为对于她来说,没有什么事情比到周末为从四面八方赶回来的子女和儿孙做个久违的蕉蕾粥更重要了。在繁复的流程里,她把满心的爱,细细地揉进了被收拾得干干净净的蕉蕾里。甚至,一大早就提前把发菜浸泡在清水里,不厌其烦地翻来覆去清洗,她都是脸含微笑、哼着小曲、脚步轻盈地完成这些步骤。

蕉蕾取自肥硕、翠绿的芭蕉树。

芭蕉树并不以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花朵来显示它的别样“风流”,它也不会在丽日和风中与群芳争艳、吃醋。它往往长得很高,在树上伸展出大片油绿可人的叶子,叶子的形状像传说中铁扇公主的扇子一样,又长又大。而芭蕉就藏在这些宽阔的叶子之间。未成熟的芭蕉,颜色是青色的,看上去就像一排排的小拱桥,味道苦涩。而成熟了的芭蕉,黄澄澄的,味道也变甜了。蕉农们总是在芭蕉未成熟时就把它们摘下来,以免它们成熟后从树上掉下来。

姹紫嫣红的百花中,往往没有芭蕉艳丽的身影。只有到了烟雨空濛和雨滴拍打的时刻,芭蕉这才以一身潇洒的绿衣,显示出它那特有的风韵和情致,吸引人们观赏,撩拨人们的情思。

3月时节,绿了芭蕉,红了樱桃。那些整日不肯消散的水珠,在芭蕉青翠的叶子上摇摇欲坠,扑通一下子,掠过窗棂,润湿了墙壁,掉在土地宽广的怀抱里,不着一点儿痕迹。泥土的清香伴着芭蕉青涩的芬芳,一股无法抗拒的、深入人心的古朴清香,将人引入一场江南烟雨的缥缈梦境中。

草木有本心,雨打风吹也会有痛楚,于是,有善心之人忍不住轻叹,那从葱绿蕉叶上滚落的滴滴水珠,是不是芭蕉难忍疼痛的盈盈清泪呢?

诗人眼中的芭蕉也是清雅的。古人雅致,渠谢有诗云:“初日曈曈灿晓霞,敲门惊起树栖鸦。平头奴子飞笺送,一盒芭蕉带露花。”又云:“叮咛开盒便须餐,略缓须臾露已干。从古成仙在顷刻,莫教福薄走金丹。”皆是言把芭蕉露当礼物来送的雅事。而天光晴好之日,阳光舒朗,风景宜人,三五诗友移案婆娑蕉影中,吟哦唱和,兴之所至,题诗于蕉叶上,为蕉叶诗。墨迹可数日不褪,相当有趣。

古人还有以蕉叶待露的习俗。在园中可植蕉数株。每早,阔叶上必布满甘露,晨起口干舌燥之际,吮吸若干片,可觉甘甜爽口,并有延年益寿之说。相传明世宗嘉靖帝,对修道成仙已近于痴狂,为采集甘露饮用,每日命宫女们凌晨即往御花园中采露,导致大量宫女因之累倒病倒,遂演壬寅宫变。杨金英等十数名宫女用黄绫布几乎把这位皇帝勒死。大约北京城种不得这江南之物,故世宗没有想到用蕉叶来替代盛露的玉盘吧。

我还是懒惰,读完如此之多的文人墨客精心对待芭蕉的奇闻逸事,依然不为所动,懒得有样学样去借芭蕉来点风花雪月的消遣。听到此刻窗外雨声滴答,眼见芭蕉在风雨中飘摇,我叹一句:好清凉。内心已经是大大的满足。


◆朗读:吕园
◆图片:网络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王忠 
◆素材来源:《自然课堂:南方民间草木笔记》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