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山山水水
我的家乡,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面濒临珠江口,西面紧挨西江。过去叫香山县,传说是县内的五桂山繁花似锦、芳馨四溢而得到这个好听的名字。孙中山先生逝世之后,为了缅怀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香山县才改称中山县,现在是中山市,城名石岐。石岐城里有座烟墩山,山顶有座叫“文笔”的七层花塔。这塔也的确像一管笔竖在山顶上。每天中午,山顶就放炮报时。我小时候常跑到象山(也叫“牛倌山”)那个人工筑成的圆圆的山顶上,听放炮。天气睛朗,还能看见炮烟上天哩。
从石岐城前流过的江,叫岐江。岐江分出一道水向西南流去,然后汇合西江,从珠江口入海,过去叫象江,现在叫狮江。沿江两岸,长着好多很老的水松树。这种树很高挺、瘦硬,叶子像柏树叶,树根是软的,有浮力,不沉水。疍民(水上居民)用这种水松根做成葫芦,染上红色,拴在婴儿背上这样孩子即使掉下水去,也不会下沉。在这道岐江的分支狮江边上,有三座因形态似动物而命名的小山:北边的叫象山,当中的叫鹅瘤山,南边的叫狮山。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叫象角。
这就是我出生的故乡。
象角是个大乡,以阮、彭、陈、林四大姓为主。姓阮的人家最多,可穷人也多,没出过什么书香门第。我小时候见到的读书人,多数是地主、富农、商人或华侨子弟。倒是第二大姓彭氏人家,第三大姓陈氏人家,出过几个书生文士。特别是彭氏家族,出过一两个举人。我小时候看见彭氏大宗祠门外,立着用石板夹着的高高的举人旗杆。陈氏大宗祠,好像也立着这样的举人旗杆。可是阮氏和林氏的大宗祠门外,没有立过这种煊赫的标志。但有一年,我见过在阮氏大宗祠门壁上,张贴过一张木版印刷的、填上名字就成了“贵府少爷阮××”,在什么大学毕业的喜报,这就很唬人了。许多人认为这是光宗耀祖,出了个非同小可的人物了。真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可见那时的知识分子少得多么可怜。
在象山山坡上,有一座居住着五六十户人家的街坊,古时叫神坑,现在叫新亨街。人们都称其为神坑星村尾。可是老人们说这个地方古时是大海海边,姓阮的祖先是最早来到这里的。所以住在这坡上的人,除了很少的几户,余下的都姓阮。他们当中有造船工、纤夫、木工、泥瓦工、油漆工、小贩,还有三几户乞丐和一户走江湖卖药、卖武的艺人。许多人家租种祠堂、庙宇和地主的土地,被地租和交不清的税还不清的高利贷压得喘不过气来。所以,凡是到外国或外地发了财回来的人,都要搬离新亨街,到下底塘、陂下盖新居。在新亨街是这样,在象角也是这样,凡是发了大财、做了官的人就搬到县城居住。新亨街从来就没出过一个正经的读书人,连一个能当小学教员的都没有。只有一个例外,就是我家东邻,出了一个在外面官府衙门当文书、记录之类的小官吏。这就是我的出生地——象角新亨街的文化状况。
这个自古以来叫象角的大乡,自1952年重新划分、调整行政村时分成了两个乡,一叫象角乡,一叫圣狮乡。可是不管怎么分,每当有人间我哪一个是我的老家,我都会很自然地说象角、圣狮都是我的故乡。我对我的出生地非常眷恋。每当我想起光着脚丫子,在这块土地上学会走路;赤着身子在狮江(狮窖河)学会游泳;孩子们在狮江打水仗:头顶软泥团,一边游水一边打闹的情形,我是多么快乐啊!我还想起和同龄孩子我水猛子,潜过狮江闹比赛的欢乐。我喝这道水长大,这道水为我神走了那么多辛酸眼泪,可为什么要分为两多?我不懂,我只知道:我是在这三座小山上这道江水中,这片绿色的山山水水间长大的。
◆朗读:心灯如月
◆图片:网络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王忠
◆素材来源:《香山美学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