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美:中山的城市物语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0-07-24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和美:中山的城市物语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上海世博会传达的理念。那么,什么样的城市让我们觉得既好看又舒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比较随意的城市”,还是被人们认可的那种“比较惬意的城市”有人明确地表示,既不是前者,又不是后者,而是那种“富有诗意的城市”。所谓“富有诗意的城市”,就应该是既有独特的和美与诗意,又令人羡慕、让人神往的地方。

城市要回到诗意的栖居,回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到身与心的统一,回到人与社会的协调,这是城市人所共同期待的。因此,尊重人的本性,尊重自然的规律,重新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关系,在地理、社会和精神的三个维度中,实现真、善、美、用的结合,才是根本的出路。人们只有在这样的市里,才能有实实在在的生活,而不是忙忙碌碌地生存。这样的城市,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华德在《明日的田城市》中,曾告诫人们:“一座城市就像一棵花、一株树或一个动物,它应该在成长的每一阶段保持统一、和谐、完整。而且发展的结果绝不应该损害统而要使之更完美绝不应该损害和谐,而要使之更协调。”也就是说,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建设,既要顺天应时尊重客观的规律,又要合乎人道和人性的要求,注重统一 、完美和协调。世界城市的发展历史表明:城市体现了自然环境人化以及人类遗产自然化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城市赋予前者自然环境以人文形态,而又以永恒的集体形态使得后者人文物化或外化。而且,城市积累着、包蕴着本地区的自然和人文遗产,同时又以某种独特的形式、某种程度融了更大范围内的文化遗产——包括一个地域、一个国度、一个种族、一种宗教,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

素有岭南水乡之称的中山市,是伟人孙中山先生的故里,又是海内外闻名的侨乡。民时期,这里曾是全国唯一的模范县,在南京国民政府的政治版图上占有重要位;改革开放后,这里先后获得国家环保城市、国家旅游城市、联合国人居奖、首批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多项殊荣。依山傍海气候人、土地肥沃、物阜民丰、风景秀丽、四季飘香,这些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使这里在历史的演变中,逐渐具有了和美的气质和岭南的风格。

翻开新中国的地图,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的中山、珠海、澳门这三个曾属于香山县管辖的地方,就如同生猛海鲜一样,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不过,唐宋时期,这里还是海中的岛屿,其地最狭、其民最贫。明清时期,依然如中山人所说:“三面环海,有波涛汹涌之观,擅土地饶沃之美,民情笃厚,赋性冒险”,“兼以僻处偏隅,鲜通中土,无门户主奴之见,有特立独行之风。”威淡的伶仃洋和浩瀚的大海,本来是人类难以逾越的天然障碍,但是,勇敢而又聪慧的中山人,却从它们那里获得舟楫渔猎之利,并因此使自己较地与外国保持着商贸往来和友好的关系;潮田、沙田、盐碱地和大大小小的岛屿,本来不利于耕种养殖,但是,务实而又灵活的中山人,却在改造和顺应自然的过程中,学会了筑堤修围、防潮防、保护沙田,创造了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变沙田为鱼米之乡,变下等县为上等县。

逶迤秀丽的五桂山,曾为古代中山人“耕海”提供了天然的屏障和安全的港湾;浩瀚缥缈的伶仃洋,也同样为从事农耕和渔业的中山人,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无限的商机。香山岛、 伶仃洋、石岐海、大沙田,这些中山先民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曾直接成为中山人最初的生产和生活舞台。在这种复杂多变 动荡不安、浪漫而又富于诗意的环境里,中山人的智识得到增长,意志受到磨砺,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塑造。他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精耕细作,繁衍生息,自由 自在地挥酒着自己的性情,又尽情尽兴地书写了城市的历史

水平如镜的鱼塘,鹅黄嫩绿的沙田,舒卷自如的云海,花落花开的季节,时刻都能激发人们的审美情趣,勾起人们无限的思绪和遐想。畅饮着大珠江的水,沐浴着伶仃洋的风,感受着大海潮起潮落时的律动和欢快,坐看大海惊涛拍岸时的肆意, 聆听大沙田里飘来的歌声,穿梭在蕉林摇曳、绿荫浮动的田野里,中山人自然有着艺术家般的敏感心灵和浪漫情怀

们喜欢歌唱,有水歌、高棠歌,大歌的竞唱;他们爱表演、飘色、舞龙舞鹤的传世他们热爱艺术,有乐、曲艺、摄影、书法、绘画等方面的大师闻名于世他们受生活,所以学会了四时进补、无汤不欢,催生了丰富多彩而又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成功地将生活艺术化,又将艺术生活化。大自然给了他们太多的恩赐,他们也为大自然留下了不文化和人文的宝贵遗产。

因为经历了沧海田的变近,参与了大沙田的开发了咸淡水交汇后的奥妙,熟悉了珠江水淡化伶仃洋的程序,了解了伶仃洋涵化珠江水的过程,所以,中山人重经验理性,务实进取,昂扬向上;因为生活中离不开沙田和江水,离不开陆地与海洋,所以,中山人重农崇商,讲究公平自由,注重团结和追求天,地、人三位一体的和美境界。山和海,曾是中山人生命的依托;如今,山已远离了城镇,大疏远乡村。山海交融的生活环境,逐渐为山、水、、人相融相生的自环境和人文景观所取代,但它们赋予中山人的那一切,早已融化在中山人的血液里,成为生生不息、永不消逝的文化基因。

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在中山这里一代代地演绎着。这里经历过沧海桑田的巨变,也遭遇过多次的人口迁徙和社会融合。中山社会发史,就是一部移民史和沿海开发史上,中山经历了三次具有深远影响的移民潮:第一次是宋元时期,北方战乱,中原板荡,民不聊生,一些有经济和社会实力的中原望族,举家南迁。他们中的一部分,从南雄珠玑巷辗转南移,进入珠江出海口和伶仃洋交汇处的香山群岛及附近水陆交界处,成为这里最早的中原移民;一部分从东南沿海的福建出发,沿海岸线向南海漂泊,也进入香山地区,与珠玑巷移民一起,成为香山最活跃的一批“外来户”。第二次是明清时期,北方和福建东南沿海的一些高门大户,为了躲避战乱,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有组织有计划地集体迁徙,最后选择了香山这里一些宜耕宜渔的地方,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成为这里的“新客家”。第三次是新中国时期,南下干部和军转民人员,以及改革开放后蜂拥而至的高校毕业生、科技人员和自由职业者,他们选择了中山,成为中山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主力军。从香山县到中山市的800多年里,一直有不少怀抱着各种动机的族群,主动融入到香山或中山经济建设和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活动之中。

移民也移文化,移民潮也就是文化潮。这些在不同历史时期辗转而来的闽南人、客家人、广府人,以及其他不同地域文化里的移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不仅传承和弘扬了各自不同的文化特性,而且还以开放的心态和创新的精神,主动地融汇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和文明成果。在这里,传统的儒、释、道文化与西方基督教文化、南洋文化在“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的双重原则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形成了当地多元一体的文化生态和共建共享、共生共荣的和谐社会。

移民社会的最大特点,是开放包容、团结互助、开拓进取、永不自满。移民求新求异的心理和非凡的适应能力,使他们不拘于传统,富有冒险、开拓和创新精神。大海,本来暗藏杀机,充满危险。但移居香山的先民,却将其变成通向世发展商贸、进行文化交流的坦途;,本来饱受洪涝屡遭风潮,难有收成,但香山先民却能化害为利,转为机,创造性地形成了一套合适水乡生态业发展的生产经营模式,变沙田水乡为珠江三角洲上的粮仓。

移民又是精明灵巧的。在长途跋涉的过程中,需要很好的组织策划和情绪调动,需要相互持和团结协作,否则,举家全族不可能一站一站地走下去,也不可能在异地一村一镇地兴盛起来。移民社会是一个接受和被接受、容纳与被容纳的社会。理解和宽容,是移民最难得的心态;团结与友爱,是移民最可贵的品格。“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是中山的城市精神,也是移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秘密所在。过去,这里汇聚和养育了南语系、客家语系和粤语语系子的子孙孙改革开放后土生土长的中山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海内外关心中山、支持中山、热爱中山的人张开双臂,他们来中山参观游览、度假休闲、交流学习、投资创业和安家落户。小城中山,实际上就是一个和和美美的大世界。

好山好水好儿女,美色美景美世界。五桂山、伶仃洋、大沙田、岐江河,大自然赋予中山人一方丰美的水土,使世世代的中山有了安身立命的依托;闽南人、客家人、广府人,以及所有进入中山的“新客家”,在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中,也赋予了这片土地以独特的人文内涵,使这里的山山水水、花草树木,以及城市景观,因此有了柔美的风情与和谐的生命气息。

和美,成了中山城市的物语;中山城市的物语,始终洋溢着和美的芬芳。


◆朗读:陈秋滢
◆图片:网络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王忠
◆素材来源:《香山美学读本》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0107人浏览   2025-07-04
尚园公共文化中心正式开放
11398人浏览   202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