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的诗意栖居
栏目:推荐 来源: 孙俊军 发布:2020-07-02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水乡的诗意栖居 

民众“岭南水乡”当年的旅游设施中,有一种重新搭建供游客体验的茅寮别墅,里面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住一晚上要好几百元。当我入村后兴致勃勃要看昔日的旧茅寮时,水乡土生土长的村干部显得相当尴尬,一再强调:不要提我们村的名字。

游客眼里的“诗意栖居”,在不同的时空,有着截然不同的意味。

茅寮代表贫穷。在1972年“砖屋化”之前,民众很多村落民居均为茅房。这种曾经是水乡标准住宅的茅寮,如今在民众已很难看到。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和别处农民住宅楼别无二致的三层小楼。只是这些临水的小楼多数有一个飘出水面的阳台,“私家”码头旁,往往还种着几架水瓜,一两棵鸡蛋花树。楼房外形没什么特色,但掩映在竹林、落羽杉、水松、木棉、榕树、樟树当中,也是水乡一景。由当年极度简陋的草寮,到杉皮屋和竹木搭成的水榭,到电器齐全的水泥楼房,一部水乡建筑史,反映了水乡渔民的生活变化。

水乡人早期大部分是疍家人,以捕鱼为生,长年居住在船上,流浪于河网之间,上岸后第一代房屋是草寮。

水榭、楼房作为第二代住宅的杉皮屋,在水乡还随处可见。一半建在水上的吊脚楼般的杉皮屋,结构是先用竹和木搭架,再用经过加工的落羽杉树皮铺在上面。虽然不好看,但冬温夏凉。

在沿江村,过去以捕鱼为主的村民如今九成都种上了香蕉,一些农民还建起了香蕉楼。

村里几乎每栋小楼前,都保留着这样的一间杉皮屋。村人仍然喜欢在这里睡午觉、饮茶、打麻将。这种房子更多是用作厨房、杂物房。因为以前水乡没有电和煤气,是点煤油灯和用柴生火,为了安全起见,厨房与住房分开来建,而且大多数的厨房都是建立在河边。经过几百年,成为风俗和习惯,称为“下间”,就是下手那间房的意思。

有些老年人住惯了这些杉皮屋,宁愿把新楼房让给子孙住。我走访过这样一对住在杉皮屋里的冯姓老夫妇。其杉皮屋里铺了水泥地面,影碟机、电视机、风扇等电器齐全,只是家具非常简朴。枕水而居,水在床下流,鱼在水面跳。好处是平日里可听虫声蛙鸣,钓点鱼虾下酒。


◆作者:孙俊军
◆朗读:清荷
◆图片:孙俊军
◆编辑:石钟秀 
◆二审:吴嘉文 
◆三审:王忠 
◆素材来源:《中山客》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20413人浏览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