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绘就碧水生态画卷!中山城区15条河涌整治完成
栏目:商业 来源: 发布:2020-11-27

昨日上午,在南区黄边坑与北台涌的交汇处,一位市民正在河边钓鱼,“水变清之后,周末时间都要抢位置了,来晚了就要转去别的地方了”。


▲黄边坑涌

就在几个月之前,黄边坑下游仅仅相当于是一片沼泽地,水里长满了水葫芦,水质富营养化、河涌内满是淤泥,桥底更是积了近1米深淤泥。如今,清澈的河水,映着岸边的再力花、风车草,与竹林、凤凰树、落羽杉等构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卷。

这是中山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地深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成果。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全流域治理、全系统治理、全市域监测、全过程监督和全民参与的要求,以“控源截污,内源治理,活水循环,生态修复”为治理理念,我市率先对列入全国监管平台的渡头涌、员峰新涌、称沟湾涌、马恒河、大滘涌、莲兴涌、羊角涌、白沙湾工业明渠、情景路北侧河、横涌、槎桥排洪渠、西河涌、黄边坑涌、白石涌、大小鳌溪排洪渠等15条城市黑臭水体全面开展治理。

截至今年10月,15条河涌全部完成整治任务,根据第三方评估机构测评,已全部达到“初见成效”,切实改善水环境,建设“湾区枢纽、精品中山”。改善的水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湾区枢纽、精品中山”的发力点。

 近水更亲水 

河边多了人气,店家多了生意

在南区马恒河恒洋路附近,慧玲饭店的经营者说:“水质改善后,沿河还修建了一条水泥路,河边种起了三角梅,每到晚上来河边散步人多了起来,我们生意也好了起来,对水也能亲近起来了。”原来他们守着一条臭河涌,连生意都受了影响,河涌改造完成后,现在周边居民近水更亲水。


▲马恒河

走近马恒河,可以听听潺潺的流水声,能看到岸边约400米的三角梅正在盛开,沿河新修的水泥路让附近居民出入也更加方便了,受到周边居民的一致好评。

位于曹边村西侧的黄边坑,这次改造除了提升水质,还在岸边修建了一个小公园,设置了石桌、石凳,原本杂草丛生的泥泞小道修建成了2000平米的园路,绿化面积达3.92万平方米,成了附近居民休闲的好去处。在黄边坑钓鱼的梁先生告诉记者:“水质变好后,鱼多起来了,没事我就过来钓鱼,在河涌边风吹着很舒服,今天水流有点急,现在还没收获。”


▲白石涌

昔日的臭河涌,今日变身为滨水公园、城市风景线,中心城区白石涌、马恒河、黄边坑等河涌的变化是中山市治理黑臭水体成效的缩影。近年来,中山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加大投资,补齐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短板,开展黑臭水体全流域、全系统治理。

截至11月25日,我市列入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监管平台的城市建成区15条河涌,黄边坑、槎桥排洪渠、渡头涌、横涌、莲兴涌、员峰新涌、情景路北侧河、称沟湾涌、白石涌、西河涌、白沙湾工业明渠、羊角涌、大滘涌、马恒河、大小鳌溪排洪渠全部完成截污工程和一次清淤,羊角涌等7条完成二次清淤;其中13条通过了省级审核,正同步启动“长制久清”评估工作。据最新的第三方水质检测情况显示,我市15条城市黑臭水体整体水质均值达到“不黑不臭”水平,逐步呈现水清岸绿效果,水环境明显优化。

  高位推进  

做好顶层设计,多部门形成治水合力

为彻底解决水污染问题,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水环境治理工作摆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位置。2017年开始全面高标准推行河长制,2018年制定《中山市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夯实治水工作基础,做好顶层设计。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高位统筹推进,多次召开协调督导会议,认真研究和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住建局倒排工作计划,加强项目管理,督促施工单位加大投入,确保按时保质完成;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城管执法局及河涌属地镇街等积极配合、齐心协力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工作合力,集体向城市黑臭水体“宣战”。


▲白石涌周边有不少住宅小区,河水水质提升后成为一道风景线。

市生态环境局强化黑臭水体流域内相关工业企业监管,持续加大入河排污口的整治力度,相继开展中心城区入河排污口登记工作。不断加强15条黑臭水体涉水工业企业的排污监管,对黑臭水体沿岸及周边工业企业开展全面核查,共排查核实相关涉水工业企业74家;对该部分企业除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外,还将相关名单向社会予以公布,发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监督。

市水务局有效推进排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加快构建全市“厂网一体化”,大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全市新建污水管网664公里,超额并提前完成三年620公里污水管网建设任务。全市21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完成提标改造,出水水质稳定达到一级A标准,圆满完成省市考核任务。加快修复老旧污水管网,补齐市政管网短板,截至10月底累计检测污水管网约633公里,累计检测出缺陷长度约56.329公里,修复约25.75公里。同时,督促全市各镇街加快完成制定污水收集处理效能考核付费方案,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

市城管执法局做好河面及河岸环卫保洁,组建黑臭水体整治城管执法工作专班,每天对纳入黑臭水体整治任务的内河涌沿线市容环境情况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发现垃圾倾倒、乱堆乱放、违法建设、环境卫生较差等问题,立即督促各镇街开展整治,同时加大河面保洁及巡查力度、加强河岸园林绿化卫生保洁。

 治理路径 

实施控源截污,优化生态环境

“我市主要采用‘内源治理、控源截污、生态景观”统筹实施的技术路线,对15条黑臭水体开展截污、清淤、管道检测与修复、生态护岸和生态修复等工程进行提升整治。”市住建局代建办项目负责人陈治洲介绍。

事实上,中山并非首次向城市黑臭水体“宣战”。“河涌碎片化的治理模式很难达到治理效果,只有全流域治理、精准截污、管道修复、雨污分流才能真正达到治理效果。”来自中心组团黑臭水体治理项目二设计总负责人李勇表示。


▲石岐区莲兴涌

在西河涌的治理过程中,仅仅治理西河涌是无法彻底完成河涌治理的,西河涌片区4条暗渠、3条明渠共7条河涌。其中,明渠包括西河涌、朗心渠、朗心四渠,暗渠包括朗心一渠、朗心二渠、朗心三渠、龙瑞渠,此次西河涌治理也是由两个单位完成的,包括中心组团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三总包单位中国一冶和中心组团黑臭水体整治提升工程项目二总包单位中建三局,从而实现西河涌源头截污、流域治理。此次15条河涌中最长的白石涌贯穿东区、石岐区、南区,全长7.8千米,工程开展前期通过大量摸排,彻底分析了白石涌的黑臭成因,治理时贯彻流域治理的整体方针,将白石涌主涌及沿河支流同步考虑,协同共治。在设计过程中对白石涌62个污水排口进行精准截污,对沿线污染严重的暗渠进行清污分流,严格控制污染物不入河,确保控源截污的彻底。对河涌底泥开展清淤工作,消除内源污染对水质的影响。

从“末端治理”转向“全流域治理”;从“只治水里”转向“水陆同治”……中山转变思路,统筹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开展全流域全要素系统治理,综合施策。

在治理黑臭水体过程中,中山首先抓好“内源治理”,有效降低河涌污染负荷。黑臭水体主要成因是由于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含量过高,在好氧微生物作用下,有机物分解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使水体转化成缺氧或厌氧状态。在缺氧和厌氧条件下,有机物腐败、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等恶臭物质,最终致使水体黑臭,而河涌中有机物沉积而成的淤泥是致使水体黑臭的主要原因。内源污染的控制与消除,是最直接的削减黑臭水体污染源的方法之一,中心城区15条黑臭水体共计清除淤泥20余万立方米。在实施清淤工程的过程中,同步开展河涌暗藏排口排查工作,为下一步的截污工程打下基础,15条黑臭水体共排查约500个。

第二步是聚焦“控源截污”关键点,集中力量抓好截污纳管。河涌治理工作以“控源截污”为核心,对直排入河涌的污染源进行摸排,并通过新建污水管道将直排入河涌污水截入城区的污水主干管网,最终送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第三步双管齐下构建“生态景观”,重现水清岸绿滨水带。在河涌已完成控源截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河涌自净能力,在水下搭建良好的生态圈系统,在河岸范围种植挺水植物、浮叶植物等系统及增氧措施等景观设施,共同美化水体的观赏环境。

在槎桥排洪渠整治提升工程中,运用低碳沉水生态修复技术,通过虫控藻、鱼食虫等形成生物链,重新种植水芙蓉等浮叶植物,在水体中构建“浮游动物—水下森林—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共生系统,恢复河涌底部生态,发挥沉水植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净化功效,达到改善水体水质及景观效果。

微波荡漾的河面、上百种错落有致的绿叶植被、依河而建的绿道,白石涌经过整治,河边游人增多了,在整治提升工程中,利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根据河涌沿岸用地限制条件进行河岸覆绿、河岸生态修复以及亲水步道建设,使滨水带生态景观形成生动活泼的有机整体。

 改善水环境 

群众满意率90%以上,打造中山治理样本

整治黑臭水体,是治水兴水、靓丽环境、改善民生的重要工作。让水动起来、让水清起来、让岸美起来,当市民再度回到河边散步、钓鱼、休憩时,欣喜地发现,河涌治理带来的幸福感、获得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已经在恒信花园居住了10多年的张女士表示,白石涌整治好了,河岸周边成为休闲好去处,每天早上送完孙子上学,天气好的话她就要在河边走上几圈,“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夏天河涌发臭的时候,连窗户都不敢开。”

随着一系列措施实施,中心城区15条河涌整治成效明显,今年7月起,通过第三方监测单位对15条黑臭水体进行连续水质监测,监测显示四项包括黑臭指标透明度,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氨氮值等基本达到不黑不臭标准。同时,通过市生态环境局委托的第三方评估单位对15条黑臭水体整治效果开展公众调查评议,由15条黑臭水体影响范围内的居民、商户对整治满意度进行评价,满意度均达到90%以上。

治水关乎民生、关乎生态,河涌治理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及城市未来发展。中山黑臭水体治理将引入长效机制,在完成整治的基础上,注重后续精细化管理,努力实现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性改善,实现“长制久清”,绘就一幅美丽宜居的生态画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李丹丹
◆图/记者 文波 夏升权 余兆宇
◆编辑:沙玉兰 
◆二审:彭晓剑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9602人浏览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