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嘉伟||“诗·歌”汇观后(观剧/随笔)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田嘉伟 发布:2023-12-27

最近,一则别开生面的文艺活动消息,在中山文艺界流传、发酵。“通感”——刘春潮漆画作品展暨春潮、沈建“诗·歌”汇系列活动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展开,让人颇为期待。

刘春潮漆画作品。缪晓剑 摄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也称为“移觉”,是指在描写客观事物时,将听觉、味觉、嗅觉等不同感觉相互转移,这种方法,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使用得较多。

刘春潮先生是云南人,和我算是老乡,我和他有过一面之交,那是在去年中山市朗诵协会的一次年终总结会上。刘春潮先生中等个子,眉毛浓黑,一架玳瑁金丝边眼镜,没有锁住他诗意而充满艺术气质的目光。

进入剧场,蓝色灯光为主色调,神秘中蕴含典雅。中山市朗诵协会九位实力朗诵家,正在演绎刘春潮先生创作的《英雄组诗》,“公元某年某月某日,阴雨,饮马河边,一颗飞旋的子弹,被轻轻弹回,射击者倒下的时刻,留下两个字……”不能不说,作为诗人的刘春潮,遣词是非常简洁的,三个意象,两个动词,把古代英雄征战沙场,英勇献身的那一刻,描绘得非常传神。

《故乡和异乡之间的沉默》是刘春潮先生的代表作,当他这首发表于《人民日报》的诗歌,被朗诵名家精彩演绎时,我分明感到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和震撼:“我早已习惯,把脚下的每一寸土地,叫作故乡,但我生活的异乡,不答应。我想以故乡人的身份,回到故乡;生我养我的故乡,也不答应。我只能永远以异乡人的身份在故乡和异乡之间,沉默。我相信记忆可以选择,我同样相信命运不能逆转,宁愿是亘古的月亮,跟随我,从一个地方,到了另外一个地方。”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出现了各层次人员的大迁徙,出国、南下、北漂、东进;岁月不停脚步,岁月熬白了青春的头。乡愁成了一个永恒的话题,其中多少往事,有谁能知。这种矛盾与无奈的情绪,刘春潮先生的《故乡与异乡之间的沉默》这首诗,反映了人们在故乡与他乡之间的矛盾徘徊与痛苦挣扎,因而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共鸣。

刘春潮先生的诗歌,往往都有一个极具诗意的名字,无论是《一朵桃花路过春天》,还是《空椅子》,或者是《水》,都会使你在看到这个名字时,就想迫不及待地想去阅读这首诗。

当我收到一份《才子佳人》的精美礼物(CD)时,才知道沈建老师是刘春潮先生的妻子。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的沈建,将刘春潮的每一首诗谱曲,更大程度上传播了刘春潮先生的诗歌。

刘春潮漆画作品。缪晓剑 摄

“颜色有温度,味道有形象,冷暖有重量,情感有喜悲”,我想,许多人都一定会记住这一天,2023年12月16日晚上,严冬骤降。“通感”——刘春潮漆画作品展暨春潮、沈建“诗·歌”汇成功举办。诗、画、歌、舞和谐交融,犹如朱自清笔下——“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渺茫的歌声!”


编辑 方嘉雯  二审 周振捷  三审 黄廉捷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