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平‖天天等你捉泥鳅(乡域/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4-1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捉泥鳅 

“池塘的水满了,雨也停了,田边的稀泥里到处是泥鳅,天天我等着你,等着你捉泥鳅……”

前不久的一天外出办事,赶上一幼儿园的老师们正带着一群小朋友唱着《捉泥鳅》的儿歌,拍手跳舞,虽然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真正挽起裤腿下到田里去捉泥鳅,更没有从头发、脸庞到衣服的星星点点的泥点子,可依然充满着那种欢快、童趣。

不由驻足观看,人过中年容易对过去的回想,或童年记忆印象太深?反正已经难得的泥鳅,难得一帮小伙伴捉泥鳅的场景,一幕幕 浮现眼前——

那时候,我们没有现在的孩子早早就被语文、数学、音乐、画画、英语或所谓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人生赛道捆绑的烦恼,除了每周星期六、或星期天上课和少量的家庭作业、割猪草和家务活外,尽可以把“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作为操场、舞台,可以晚上不惜跑七八里十来里去看露天电影、爬树摘野果、春秋季节的雨后,在房前屋后的树林里捡拾野山菌、春末夏初时节,提着鱼篓在小河里掰螃蟹、田里捉泥鳅,还真是“在那里是大有作为”。

那份快乐和放飞,现在无论城市乡村、男女老少,去哪里找啊!

曾记得那时,春末夏初、秋末冬初,大人们最忙碌,或忙着收割田地里的小春作物,翻田犁地栽稻谷;或赶着收完稻谷、翻田犁地播小春。而我们呢?我们却轻松愉快,这时也正是泥鳅长成、脑满肠肥的时候,于是我们也不闲着,提着鱼篓去田里捉泥鳅,成就最好的事儿,享受最大的快乐。

这时节,黏土田块就是我们捉泥鳅的福地——我们打着赤脚,在那大人们用锄头或犁铧翻出的泥块里或踩或掰,就会有或大或小的泥鳅,特别是比较肥沃的田块里,泥鳅更多、更粗壮,贫瘠田块则并非首选。泥鳅虽不如鳝鱼大,但它俩有一个共同特点:头小肚子大尾巴尖,全身滑溜溜,稍不留意就从你手上溜之大吉!

别看我们年龄小,却每天不仅会相互比试,还要总结复盘:哪些田块泥鳅多,哪里泥鳅肥大,哪种泥鳅更好吃,咋个才能一下捉住它而不让它溜之大吉!

最初时,总是最累却只捉到最瘦、还最少的泥鳅,甚至眼见着到手的泥鳅也十之八九被溜之乎也,哎!但经过向大人和经验丰富的哥们讨教,自己的不断复盘和摸索,总结出的经验,虽简单粗暴却又那么有效——弯下食指,一旦触碰到它,立即拇指和中指向上,食指向下,暴力卡住,哈哈,手到擒来了!

虽然泥鳅不好捉,大人们没时间和兴趣捉,但我们喜欢捉。因为捉掉泥鳅,不仅可以减少对后来农作物的伤害,关键是那时,泥鳅虽没啥油水,但也是打牙祭的荤菜,若把它们油炸或油酥,就成了男人们虽腰酸背疼之中,嗤嗤来两杯老白干舒筋活血的上好下酒菜。我们也可以暗自得意,饱饱口福的。

细想下来,那时我们虽可以尽情体验捉泥鳅的乐趣,却没有《捉泥鳅》欢乐、简洁、明快的儿歌相伴;后来有了这儿歌相伴,却没了捉泥鳅的机会;而今呢?《捉泥鳅》已然老去,泥鳅都不再慢慢悠悠野生天然,而是人工催生、速成;不再那样吃力地去弯下食指、拇指食指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卡住泥鳅,而是直接在池塘里打捞了!

是泥鳅的不幸,还是人的不幸?是时代发展,还是人类太简单粗暴?搞不明白!但那种捉泥鳅甚至满身星星点点泥点、一群伙伴围在一起总结复盘推演、吃着喷香酥脆油炸泥鳅的快乐,却始终伴随着自己的今天! 

爽着呢! 

(请勿微信投稿!文棚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推送。其“写手”栏目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当月阅读量达6000次,编辑部打赏50元/篇,12000次则打赏100元/篇;优秀作品可以参加季赛和年度总决赛。请一投一稿,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来稿无错别字,正确使用“得、的、地”;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户名、账号等。文责自负。)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 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市2024年中考招生方案出炉
14643人浏览   2024-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