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德彬‖黄刚散文诗《海之魂》赏析(见地/评论)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2-26

透视灵魂的追寻和歌唱
——黄刚散文诗《海之魂(外一章)》赏析

黄刚的散文诗大气。

大气,来自诗人的气质和思想底气,不具备这一点,就是“虚气”,当下“内功”不够而虚气太盛的作品还真不少。黄刚是有内功的。他诗作的大气,还来自他观察生活事象的个性特征——喜欢用“广角镜”全景式的眼光视觉打量客观外在,进而开发诗情。

《海之魂》画面宏大,语句干净凝练,意象和心情的跳跃也很大。我读到的画面是海的汪洋恣肆,是诗情的遨游八荒。面对海,我们可以看见一丝浪花的跳溅一幅蔚蓝的无边一抹落霞的入水,从而从细微处着眼为诗,也能写出好诗。而诗人黄刚看海,看见的是“博大、屈曲、凝重、包容、粗粝、雄浑;渺小、细腻、浮躁、高傲;从这里,你是否已经演绎出了生与死,荣与枯,兴与衰,峥嵘与沧桑?”前人有“天问”,黄刚有“海问”。

“海是液体的人,人是固体的海。”这是非常哲理非常诗情的句子,给人的思悟和启示良多。“托于耳畔,是否谛听到海的呼吸?捧近眉间,是否觅得潮的喧嚣?翻转着,壳背上镶嵌着日的浪漫,也镌刻着海的沧桑。”

这章作品,与其说是在写海,不如说是在写人。

是对人的生命真味的透视,是对那种伟岸、广阔、深沉、博大的灵魂的追寻和歌唱。

显然,诗人顶礼膜拜这样的灵魂——“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的灵魂。

“海,生物之母,希望之源。由此,喷薄出一轮血红的朝阳,由此,播射出生命的旋律。”

诗章的跳跃性大,画面和情绪的转换犹如“蒙太奇”。这种写法适合这种气质的作品,可以把诗的气场烘托出来。散文诗和现代诗都需要“跳跃”,情绪和画面过于“起承转合”过于“首尾相连”不适合抒情文学。散文诗的跳跃产生的“空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诗美效果。好的诗,在虚无处,也有未见言词的诗。

《时间是剑》有些“道可道,非常道”的意味,重在开挖哲性。诗人也许就是在以诗“释道”吧。这是一篇思辨性质的散文诗。

“日海熔冶,月池淬火——锻造出一把永不生锈的剑:时间之剑”

“一切的命题都将在时间的丈量中得以验证”

“高悬在苍穹的时间之剑,仰衔历史,俯接现实,那一剑冷锋,则直指来日”

“时间是剑,它挺于真伪邪正生死存亡兴衰荣辱之中,它是历史的、唯物的、辩证的,又是理性的衡度的圣器。时间是剑,阳光不锈。”

时间,是茫茫宇宙之中过去未来最公正最圣洁的化境,容纳万物而又一无所有的化境。

这剑,所向披靡。对“时间”这个让人类百般期望而又无可奈何的绝对真理,要道出它蕴含于其中的“道”,谈何容易!黄刚“说道”了,他的“道说”,既是他对时间的哲学思考,也是他试图穷究历史、未来、生命、社会、美丑、善恶的评判和诗意的思辨。他所阐发的思辨话语,读者尽可作出自己的评判。我的感觉是,里面的不少思索是相当精彩的、有个性的,有的甚至是振聋发聩的。这样的通篇思辨的散文诗,如果不是诗人的情感气场和想象与联想的丰富,就会失之于冷硬而寡于诗性。通篇思辨的作品具有如此的诗性位分,实属不易。

当下的散文诗,有不少书写风景流连和细小情分的篇章。像《海之魂》《时间之剑》这样视觉大开大合的作品、阐发哲意思辨的作品,似可点赞,似可提倡。从散文诗的源头来看,中外前辈散文诗大家这样来写的,不鲜见。 

作者简介:岳德彬,报人。贵州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加入全国性和地方性的一些文学和文艺评论方面的协会、学会。发表现代诗、散文诗、散文、随笔、文学评论等。多次获奖。有多部专著出版。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