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
栏目:文棚 来源: 发布:2021-02-25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就地过年的中山人带旺了乡村游。在南朗镇的网红村左步、崖口,大街小巷游人如织,徜徉格桑花田,在稻田里放风筝,于玻璃书屋小憩,吃上一碗煲仔饭,品一品泥煨鸡,每天上万人的客流量让众多生态农庄、食店赚得盆满钵满。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21日正式发布,文件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新时代为乡村文化建设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运用切实有效的方式促进乡村文化繁荣,满足乡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乡村文化自信,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的全面振兴,也成为接下来唤醒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的切实问题。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四年来,中山的乡村振兴工作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也展开了生动的实践,振兴之变日新月异,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通过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外来文化的注入和吸收,让乡村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例如南朗左步将稻田与音乐结合,小榄把菊花与艺术嫁接,南区曹边的侨房活化,三乡古鹤的岐澳古道修复,无不是在乡村文化内涵上做文章。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但乡村文化振兴绝不仅仅是口号上墙,喇叭开响,也不仅是乡村旅游、民宿客栈。文化建设,关乎文化自信,更涉及文化民生,是回答“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议题的重要范畴。口号一喊就过,但精神传统却会却常驻人心;发展乡村文旅见效快,却也多少暴露出资源配套跟不上、缺乏乡土特色等问题。就如同正在中山调研乡村文化振兴的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刘子川所说,“乡村文化振兴不是把乡村变成景点,让外面的人进来逛逛看看就走,更重要的是向内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激发村民内在动能,把乡村变成村民自己安居乐业的地方,城里人看得见青山,留得住乡愁的地方。”

乡村文化振兴归根结底还是需要有人去发展、去振兴,要有人在一望无垠的田野上以先进的科技设备,耕耘现代化农业;以坚忍的赤忱去延续乡土文化的根脉,找回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以激浊扬清的力量,涵养新风、引领新时尚。产业兴旺需要有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支撑,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产业兴旺提供智力支持,乡风文明需要发挥传统文化在乡村底蕴深厚、流传久远的优势,同时倡导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提振农民的精气神,促成农民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创造和审美创造,又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更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南朗稻田音乐节的从无到有,从一台节目到形成文旅品牌,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的碰撞,不仅推进了农业与文旅的融合,也充分展示了南朗左步村独具特色的人文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以及乡村振兴的成果。而第十二届中国民间艺术节也与历史悠久的小榄菊花会紧密相融,在全国各地的团队交流民间艺术的同时,展现了中山民间文化艺术风情,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如何剔除乡土文化中的糟粕,涵养优秀的乡土文化,吸收现代文明的养分,让乡村以文化育人?如何以文化惠民保障村民的基本文化权益,调动乡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何让老民俗焕发生机?如何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文化活动?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当大家的发展资源禀赋都相当的时候,能倚仗的唯有理念创新、机制创新。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乡村文化振兴需要由表及里,根植中山文化的丰厚土地,作为老牌的文化强市,中山的乡村文化振兴步子可以大一些,想得深一些,既用好曾经的优势惯性,又不拘泥以往成功经验形成的路径依赖,将文化的先进理念贯穿于乡村振兴工作中,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以及“诗和远方”。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冷启迪
◆图+2/记者 孙俊军
◆编辑:蓝运良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9236人浏览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