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思翠‖我的五次搬家(见证/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9-17

五次搬家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同千千万万个家庭一样,我家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我经历的五次搬家,更见证了我们的生活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已全面进入小康生活。

记得我小时候,总喜欢蹲在土屋墙根看蚂蚁搬家,看蜗牛爬行,边看边唱《蜗牛与黄鹂鸟》:蜗牛背着那重重的壳呀,一步一步地往上爬……祖母就说,蚂蚁搬家天要下雨,蜗牛的壳就是它的家,它走到哪就把家背到哪。我突发奇想:等我长大了,是不是也可以把家背在身上呢?

989年秋天,我那含辛茹苦的母亲因病逝世,父亲没有让大龄的我为母亲“披麻戴孝”,翌年,我就简单结婚,搬到了城里居住。那是租住的一间8平方米的矮屋,房租每月10元。房虽小,却算是个家。搬家那天,哥嫂用水泥船将一张木床、一个高低橱、一只箱子、几张方凳等,自乡下运到了城里。一个小家庭便建立起来了。

1991年,儿子出生了,我原来的单位倒闭了。为了先生上班方便,在儿子八个月大的时候,我们从盐城城南搬至城北,租了一间房子。那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房子,比以前大多了,房租费每月25元。房主是古道热肠的人,我们在房主家的走廊里安放一只炭炉子生火煮饭,像模像样过起了小日子。我还在先生的单位打了临工,到年底,我们买了一台价格360元的黑白电视机,放在高低橱上,小日子越来越有起色了。

1993年春天,先生下夜班归来,一改往日疲惫之相,他满脸笑容、神采飞扬地拉住我说:“老婆,告诉你一个特大喜讯,单位分房子给我啦!现在我们就去收拾吧。”原来,那是一间废弃的老食堂,足有30平方米,里面有一个庞大的土灶,那高高的烟囱直插云霄。我们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清理了这间房子,俩人都像是脱了层皮。但一想到这么大的房子不用付房租,夜里睡着还笑醒了呢。

1996年,单位体制改革,单位正式分房,我们终于住上了正规的楼房,是在一幢楼的一楼的套房背面,分别辟出其中一个房间,另外接一小厨,还有小院,整个房子是密封性很强的盒形直筒房,并誉为“青年小八间”,每间住一户,连厨20.5平方米,房租每月2.5元。拿到钥匙时,我激动得彻夜未眠。经过一番精心装潢,小屋焕然一新,我满心喜欢。自那起,我们才真正开始过起了进门换鞋的城里人生活。

2009年,单位再次改革,很多老同事拥有了“改制房”,那么大的套间房,仅仅花几千元便成了自己的私人房,而我们没有这种待遇。接着,偌大的国营单位成了个企,并将搬迁至阜宁工业园区。先生也“买断”下岗,我亦已退休了。于是,咬咬牙,到南方城市买了一套价值几十万元的顶楼,上下共有三室三厅三卫。经过多年的奋斗,终于还清所有的房款,家中还添置了彩电、冰箱,装上了柜式空调,又购买了洗衣机,增添了电脑等,小日子过得滋润着呐。

“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是的,国与家紧相连,没有国家无比强大,哪有百姓幸福温暖的小家?五次搬家,从租赁到购买,从低矮平房,到如今的高楼商品房,时空穿越数十年,住房面积从8平方米到现在的180平方米,这些无不折射出祖国日新月异的巨变,昭示着我家和全国人民一样,走进了繁华盛世的新时代。

(文棚是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和欣赏、交流。“写手”栏目面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写手”栏目发表的稿件,当月阅读量达到1万次,编辑部打赏50元;达到2万次,编辑部打赏100元;达到3万次,编辑部打赏150元。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文责自负。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