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琦‖路在延伸(小康征文93)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9-17

路在延伸

有谁会相信,一个土生土长的人,竟然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怪不得有朋友说,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就算你对家乡的路再熟,出门最好打开导航。

可能是我已多年没到过这地方了。早些时候,我一老友因患重病住进了小榄人民医院,我准备去探望一下。平日我那些小毛病,只就近到卫生所领些药吃吃了事,根本很少机会去大医院光顾,故医院搬迁到一个新地方好几年也不知道。经打听,原来已搬至四圣宫与九洲基交界的地方。

这条路,我自认真的很熟,因半个世纪前我在九洲基小学就读,早出晚归整整走了近十年的路,载满我童年的记忆,我曾向它倾诉我的心事、倾吐我的烦恼,至今仍隐隐约约在我脑海回荡。一个晚上,满怀自信地骑着摩托车单独前往。因我这把年龄根本不懂使用什么“手机定位”,只凭点点似熟非熟的直觉摸黑前往,可在四圣宫直下遇到第一个红绿灯,直觉告诉我直走是到九洲基,可到人民医院究竟转左还是转右?一下子给我懵住了。幸好时间还早,找一个人问问引导我才走向正道。

我惊叹这些年变化真大!可不,我现在去的地方,过去只是一片农地和鱼塘,小时候我还到过这地方拾柴草,没有一条正经的路,下雨时还需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出一条烂泥路,现在可好了,宽敞的四车道混凝土路,两边楼房鳞次栉比,还有属于城市的车水马龙……早已是新城镇布局了。与其说我是路盲,倒不如称我为“井底蛙”。

真是“廉颇老矣?” 现在走在路上相遇到的不再是断壁颓垣的建筑,不再会有那个时代的无奈,古老和沧桑也很难在地面的裂纹里能看出来。不是吗?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走一趟广州办业务最少要花上三天时间,走水路要晚上乘坐“红星”渡至第二天早上才到;走陆路更惨,坐公共汽车前往要经过四个“轮渡”,遇上珠江大桥堵车,足足要花大白天一整天时间。现在可便捷了,坐轻轨不用30分钟,自驾车走高速也不用一小时。以前往县城石岐只有一条双行车的105国道,遇上雨天路烂,不花你一天时间才怪。可现在,双向各四车道,还有高架桥,你说短短四十年变化有多大?

当年正值青春的我,满以为这辈子只会重复走着整天“水浸街”的老路(下基路、新市路、东堤路及沙口公路)。想不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率先在我现居住的地方开辟了新永路(前身是崩基大塘),接着文化路、南堤路、正义路等蜂拥而至,紧接着是东区的开发,一下子纵横织成路网,从那时起,我也记不清那么多路名了。更可喜的是,镇政府还建起泵站,把雨水和污水疏通整治,自此告别了“水浸街”的现象。

假如平日很少出门,走在这些路上会让你茫然无措,仅仅依靠视线所及的建筑物和路,根本无法辨别自己的所在之处。此路与彼路,竟然如此相似,简直是多胞胎。路两旁的大厦和大楼,一座座如复制品,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翘角的屋顶,白色或灰色的圆柱……眼前的一切早已相识,找什么标识认定回家的路?

小时候,路况较简单,只要认定一棵木棉树、一棵老榕树或一座比较显眼的建筑物,便可找到回家的路。可这一晚却难为了我,刚探病出来准备回家,举头一望,竟分不出那一条是刚来的路,加上夜渐深,路灯被两旁的霓虹灯覆盖显得较昏暗,路牌也相隔很远才有,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群中,我从迷途的暗处出来,何处才是我归家的路?

我试图辨别街道--却只见到处的“壹加壹”、“麦当劳”、“及时便利店”…… 都像每个城市的“克隆”兄弟;就算辨认商店或酒店,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自家的门面统统锁成一个连体人;街上的人和街上的垃圾、人们手上持的手机、骑的摩托车、穿着的衣服款式和面料,也和我白天见到的大同小异……。哎,我彻底迷失在自己成长而又被无数次复制过的路上。

我终于在不远处发现了一块刻有“永宁”二字的大石头,肯定和我家“新永路”有关,决定骑车直驶。可是,当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前往时,涌入眼帘的是“金陵物流”,此刻我才醒悟,新永路似乎没有这样的公司,我又一次迷失,路却在不断延伸。

可是,这些新路却是小镇奔向小康的印记啊。虽然暂时迷了路,却也感受到满满的幸福感,谁不想这感觉同样在延伸?

小城正在日新月异,可我的思维却在滞后。这时我天真地想,要是能像儿时那样认定一棵树回家多好啊。

也许是规划者们与我的幼稚想法不谋而合吧,据说正在规划一条路种一类树木,对于我们弱智的脑袋中,在日益趋同的道路形状里,它是唯一不可被替代的标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

尽管这些路在延伸,只要有树木在小心翼翼地给我们引路,有它的汁液和绿荫滋润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有它鲜活的生命用耐心与人类相伴,届时,闻着树木香也不愁找不到回家的路。

路在延伸,幸福也在延伸。

(地址:中山市小榄镇新永路)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