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文‖读黄孝纪散文集《瓦檐下的旧器物》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7-30

《瓦檐下的旧器物》,一个农耕时代的乡村记忆博物馆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出生于湘东一个贫穷的小乡村,姊妹多,家底薄,阴暗逼仄老房陈列着旧床、食品柜、挑箱、女人桶……直到现在,我那80多岁的老母亲依然在用着这些旧物。尽管小时候我是家中较小的孩子,但拾狗屎、放牛、喂猪、砍柴、双抢、栽菜、摘茶叶子、摘茶子……几乎所有的农活都干过。因此,很多曾经常用的器物虽然物已不再,苦涩的记忆还在,如茶叶篓、扁担、潲桶……

即使我现在回娘家,看到里里外外黑乎乎油腻腻的旧碗柜,摆在屋檐下长满绿苔、盛满废纸板的大水缸,挂在杂屋里灰尘满面的算盘时……,都会忆起勤快朴实的父母,为喂养五个孩子、供读书、培养学手艺的辛苦。2016年我曾以《老屋的旧物件》为标题写过一组散文,包括米筒、五斗柜、算盘等。如今,当我读到黄孝纪老师的《瓦檐下的旧物器》一书时,我一惊,原来我一直想退休后慢慢写的内容,黄老师已写出来了呀!

《瓦檐下的旧器物》作者黄孝纪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获孙犁散文奖,近年来,他以湘南山区八公分村为样本,书写中国南方乡村社会变迁,形成了颇有特色的“八公分系列”散文集多部,《瓦檐下的旧器物》就是其中一本。这本书最让我喜欢的当然是写作内容,黄老师分别从卧房、灶屋、厅屋、巷子、禾场、田野六辑,写出了中国南方上世纪可能每一个农村家庭所有的生活生产中的日常器物,诸如长凳、笼罩、火筒、筲箕、脸盆架、千年屋、扁担、水桶、谷箩、风车、犁、水车等等近百种。同样生活在南方农村,这每一种旧器物都是我父母亲人抚摸过无数遍的家什,也陪伴了我将近二十年的难忘时光。如今看着有些旧器物蒙着厚厚的灰尘,破破烂烂地摆放在杂屋里,我的内心总有隐隐的痛,为不久的将来它们终将消失在岁月深处的命运。

当我拿到这本书,阅读第一篇“长凳”,就很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写道:“长凳是八仙桌的标配。一张八仙桌,四方各配一条大小完全一样的长凳。”好像就带领我回到老家堂屋里,长期占据一偶如今已摇摇晃晃的旧八仙桌。“村人围着八仙桌吃饭喝酒,多是在红白喜事办宴席的场合。”是的,乡村每家每户都有八仙桌及四条长凳子的标配,可是平素过日子,是很少会使用的,即使是红白喜事办宴席时,我们小孩子也是不能随便坐上去的,因此,坐上八仙桌旁的长凳子是件很有仪式感的一件事。我老妈一生搭屋、建屋有七次之多,之所以说“搭屋”,是因为我家曾经在几次在奶奶家的阶梯上,猪圈旁用几根小杉木搭过一间屋。屋内自然是一无所有,“两条长凳,靠墙摆放,一端一条,搁上木板,铺上稻草和席子,就是床了。”黄老师描写的就再现了我们当时大多数农家的生活状态。“乡人的一辈子,坐着长凳,躺着长凳,用着长凳。及至生命终止,盖棺定论,仍然离不开两条长凳。许多年后,父母的棺材先后搁置在厅屋中央的长凳上,亡亲平躺于里面,在我们家的厅屋里睡上最后的几个日夜。出殡的那一天,当棺材稳稳地被众人抬上了肩,长凳被推倒在地,父母从此永别了家,永别了村庄和人间。”看到这段文字,想起那个大雪天,我的老父躺在家里用两条长凳子搭起的棺材里,我平着身子就可以抚摸他的脸,他的手。最后出殡时,我们做子女的面棺材列跪于坪中,抬棺材在上肩的那一瞬间,八人同时一声“嗨”,也会把两条长凳用力踢倒于地。往事如烟,可读到黄老师这段描写,依然会赚去我的泪流满面。

洗涤劳累与辛酸的脚盆,点燃乡间晨与昏的火柴,蒸出疏松好吃的甑蒸饭的木甑,留着遥远青春模样的相片柜。搂满一筐树叶的竹筢……,每一件旧器物都真实却又遥远地存留我们的记忆深处,黄老师写作时,以物为经,以情为纬,家乡的旧物、旧人都娓娓道来,亲切深入骨髓的乡愁自然跃于字里行间。有了这本书,我们就不会忘记那物质贫乏、生活穷困的时代。

《瓦檐下的旧器物》这本书第二个让我喜欢的理由是:每一个旧器物都配有简单却形象的插画。这近百种旧器物,像我妈那代人根本不必看插画每一种都认得出,我这个七十年代初出生的人,也熟悉绝大部分,但“接手板、婴儿轿、砻、连枷、铺磙”等少数几件器物想不出是什么,那比我年龄小,以及我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他们再也看不到这些器物了,但如果读了有插画的黄老师这本书,可能还能想象得到。那这本书不仅旨在为一个时代保留一份乡土记忆,也为后世子孙留下一个时代的乡村旧器物博物馆。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封面的装帧是以老旧牛皮纸为材料,厚重的黑为主色调,如同走进老屋目光所及都是已有几十年历史的旧家什,古朴沉重。里面的纸张是采用厚实的暗黄色纸,正如上一代辛苦的农民在田地里耕种晒就的古铜色皮肤。

这本入选国家新闻出版署“2020年农家书屋重点出版物推荐目录”的《瓦檐下的旧器物》里,写的每一件旧器物都能勾起我们这一代人的无限回忆,很值得我们阅读。那些将消逝在岁月深处的乡村旧物也值得下一辈人永远怀想,我相信这本书几十年后,会成为专家们研究中国南方农村民风民俗的重要参考文献,值得广大读者阅读和收藏。

(文棚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和欣赏。“写手”栏目面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写手”栏目发表的稿件,当月阅读量达到1万次,编辑部打赏50元;达到2万次,编辑部打赏100元;达到3万次,编辑部打赏150元。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文责自负。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编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1826人浏览   2024-03-27
推荐 9733人浏览   2024-03-26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9236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