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红昌‖阳台上的诗意(散文)
栏目:文棚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7-01

阳台一隅

清晨,我家盛老师拿了一张照片,说要我写首诗,从阳台拍的。我还开玩笑,数学老师什么时候开始改行写诗了?既然有这个需求,也自诩偶尔能诌几句,我这个语文老师自然是不能推却。虽然口里没有直接答应,只是笑了笑,但内心已经应允。

本以为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情,就是胡诌几句打油诗,待真正“下笔”的时候,却发现连这几株植物的名字都叫不上,除了芦荟和突发奇想埋下的生姜。

既然有了下笔的欲望,写了几句觉得过于平庸,继续写下去又无从着手,想着还是先了解一下这几株植物的名字。于是,拿出手机拍下照片,运用百度的“识别植物”功能,终于知晓了另外两株植物的名字。比较显眼的,一片片红色叶子的叫:一品红。这是母亲从楼下捡来的,它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叶子,只剩下干瘪的枝丫。当时,丢在阳台没有理会,只是在给芦荟浇水的时候洒点水,不知道何时它竟然发出了几个嫩芽,才知道还活着。再后来,最顶上的几片叶子竟然由绿色变成了红色,后来红色叶子越来越多了,竟盖过了“土著居民”芦荟的风头。和一品红一同到来的火殃勒就显得少了许多生机,一直都是灰头土脸的。虽然长得有点仙人掌的样子,却看不到一点仙人掌的生命力,在阳台近一年,也不见有什么变化,还让人担心哪一天就无缘无故死去。如果真的死去了也好,空出盆儿来,移植新生的芦荟,总是这样半条命吊着,着实的可怜。

谈到这棵火殃勒的半条命,就不得不说一说随手埋进一品红盆儿里的生姜,它竟然也长出了两片叶子,几个月来一直没有多发几个叶子,也没见生长的痕迹。前几日好奇,把它挖了出来,看看有没有结出来果实,没想到还真长出了拇指大小的生姜,令人惊奇。于是,又埋了进去,看看它到底会有一个怎样的未来。模模糊糊的知道,生姜的枝叶不可以有阳光照射,当时就埋在了一品红的盆儿里,希望一品红的几片叶子可以给它遮阳。本也没报什么希望,毕竟一品红也就几片叶子。不知道生姜怕阳光是否真假,这只是儿时的印象,不过随手埋下去的生姜芽结出了生姜确实事实。

新居民谈了许多,不得不说一说土著居民——芦荟。或许是后来的新居民影响了懒洋洋的芦荟,今年突然奋力的衍生了许多新苗,令人惊喜。两盆芦荟,本来是一盆一棵,现在是挤挤压压的满了盆儿。近日,不知道母亲从哪里捡来的十几个别人丢弃的小盆儿,手掌那么大小,刚好可以栽下一棵芦荟的幼苗,于是我移植了几棵栽在里面。不过,新移植的芦荟生长的并不怎么好,偶尔土黄色,偶尔绿色,让人有些担心它们会不会死掉。相比原来的几棵,有了足够的生长空间,显得愈发的旺盛,也许是土著居民适应了生长环境,也许是增加了生长的欲望,这些毕竟都是猜测。心中总算是有了一点释然,相信新移植的芦荟也会像“原始居民”一样,以后会增添生机吧!

闲下来,看一看阳台这偶得的一角,竟有一点生机盎然的气息。诗是没写成,偶得了一番生活的诗意。

(文棚以散文为主的共享平台,面向全球华人开放,供作者、读者转发和欣赏。“写手”栏目面向全国征集好稿。凡“写手”栏目发表的稿件,当月阅读量达到1万次,编辑部打赏50元;达到2万次,编辑部打赏100元;达到3万次,编辑部打赏150元。请一投一稿, 并注明文体。投稿邮箱:2469239598@qq.com,1600字以内。非签约作家请注明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及银行账户全称、账号。)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编辑:徐向东
◆二审:彭晓剑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