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集“百千万工程”智慧力量 | 扬优势 补短板 增后劲 破解产业发展不平衡之困
栏目:百千万工程 来源:中山日报 欧阳毅 发布:2024-01-2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短板之一。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推进镇村产业转型升级,也是补齐中山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短板的有力抓手。

一、现状问题

现阶段,中山发展的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区域不平衡、结构不平衡、群体不平衡这“三大不平衡”之困。

1.区域发展不平衡,镇街之间差异较大。2022年,全市镇街(统筹区)GDP排名中,第一的火炬统筹区(502.81亿元)与第二的小榄镇(481.58亿元)“双雄”断层式占据榜一榜二,其他镇街GDP鲜有能够跨越200亿元大关,排名靠后的镇街甚至不到火炬(民众)、小榄的十分之一。截至2023年9月,全市26家A股上市企业,其中有9家位于火炬统筹区,5家位于小榄镇。同时,火炬(民众)、小榄、翠亨(南朗)三镇街在工业产值上占据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

2.结构发展不平衡,转型升级步伐较慢。2022年中山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49.4:48.1,第三产业比重相比深圳(61.6%)、 广州(71.47)、上海(74.1%)等一线城市还远未达到现代化标准,且第三产业仍以传统服务业为主,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尚发育不足。

3.群体发展不平衡,城乡收入绝对差距扩大。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比相对较高。2022年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比1.43,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处较高水平(西欧、北欧等地区主要国家城乡居民收入比基本低于1.25,日本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城乡收入比保持在0.86~0.97)。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较大,且呈逐年扩大趋势,2018年到2022年该绝对差从16541元增长到18706元。

二、原因分析

1.镇域经济模式短板凸显,难以适应新发展需求。市直管镇体制曾为中山经济立下汗马功劳,因其多元、灵活、自由的发展方式激活了市场活力,借助改革开放春风创造出中山镇域经济崛起的奇迹。但当前经济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需要更多资源统筹、协同发展,而各镇街缺乏统一规划和布局合作,同质化竞争激烈、重复建设浪费严重,“一镇一品”的镇域经济积弊已久,已成为制约中山产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产业发展空间受限,城市吸引力不足。受过去土地粗放利用影响,中山土地开发强度接近40%,土地资源碎片化、私人化严重,低效利用问题突出,新型高端产业进不来,大平台、大项目落不了地,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留不住,难以适应现代化发展需求,导致中山产业结构优化落后于周边城市。同时,中心城区首位度不足,对全市各镇街辐射带动能力有限,进一步削弱了中山对人才、项目、平台的综合吸引力。

3.农村经济模式单一,集体收入后劲不足。中山农村集体经济模式以卖地收租的“房东经济”为主,缺乏长远科学发展规划,出租厂房物业承载大量高能耗、高污染、低产能产业,制约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如小榄镇,老旧锌铁棚占社区集体物业总面积超70%。过去依靠卖地收租尚能“躺着赚钱”,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近年出租难、租金低现象开始出现。

三、对策建议

1.推动“空间革命”,构建全市“一盘棋”,让力量“聚起来”。

科学布局城市空间格局,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一是探索片区统筹管理模式,促进特色优势产业跨镇街合作,推动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二是进一步研究行政区划优化,总结小榄东升并镇、火炬民众并区等实践经验,打造高效集约的区县级框架产业格局。三是做强做大“城市心脏”,全面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打造真正服务带动镇街发展、集聚要素资源的“城市客厅”,引领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2.坚持“工改”开路,加快产业升级,让产业“强起来”。

截至2023年12月初,中山“工改”已拆除整理低效工业用地超3万亩,接下来更应一鼓作气,以“工改”为突破口,加快拓展发展空间、撬动发展活力。一是持续向存量要增量,向更多分布更分散、权属更混杂、个性化问题更突出的低效用地开展攻坚,进一步促进碎片土地规模集成。二是做好“建”“引”文章,珍惜利用好整备出来的宝贵空间,对接深圳“20+8”产业集群,推动“工改”地块与“十大舰队”培育工程、十大主题产业园招商建设项目高效匹配。三是加快补齐三产短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力提升服务业深中一体化发展水平,谋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西翼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用好“工改”创新政策和审批提速改革成果,大力解决镇街配套设施滞后、融资难、审批慢等问题。

3.盘活“美丽经济”,振兴乡村产业,让村民“富起来”。

“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践行绿色发展。果断淘汰各村镇工业园内的高能耗、高污染产能,实现村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升级。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依托打造十大农业产业发展平台,擦亮石岐乳鸽、神湾菠萝、中山脆肉鲩等“土特产”品牌,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发展。三是农文旅创新发展。以“品牌+、文化+、互联网+、资本+”赋能南朗稻田文旅、三乡历史文旅以及小榄菊花会、黄圃飘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打造更多颜值内涵兼具的乡村文旅精品。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朱晖   三审 陈浩勤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注意防范!中山强降雨天气来袭
原创 11087人浏览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