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毒方法不对会损害健康!市疾控专家指出常见7大误区...
栏目:健康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2-12

消毒确实是切断传播途径、
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
不少人各出奇招,
用了各种消毒方法来预防病毒,
那么哪些消毒是科学有效的?
日前,市疾控中心资深消毒管理专家、副主任医师吴海东表示,消毒一定要有针对性,如果使用错误的消毒方法不仅起不到相应的作用,还有损害人体健康的潜在风险

■误区一:
对关卡和地面实行大规模喷洒消毒;对路上的汽车外部及车轮消毒

吴海东介绍,新冠肺炎主要是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对于物体表面预防性消毒,能阻断新冠病毒的接触传播。但接触传播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手,因此公共场所重点的消毒对象应为人群聚集且相对密闭的场所中经常触摸的物体表面,例如出入口门把手、可视门禁系统面板、各楼层通道门拉手、楼梯扶手等常触部件等,可使用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 mg/L消毒液擦拭,作用30分钟,再用清水擦净。并且个人接触公共物品后一定要注意保持手卫生。除非是明确被呕吐物、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物直接污染,对于地面、车辆外部及车轮没有必要进行消毒。

■消毒误区二:
对人体表面及衣物喷洒化学消毒剂消毒

吴海东介绍,喷洒消毒会刺激人体皮肤黏膜,引起过敏或伤害眼睛、呼吸道,不能也不必要直接对人体喷洒消毒。勤洗手,正确洗手才是正道。也不建议使用酒精对衣物喷洒消毒,因为如果遇到明火或静电,可能发生爆燃。 

■消毒误区三:
使用无人机或热烟雾机或超低容量喷雾对外环境空气喷雾消毒

吴海东介绍,外环境空气流通良好,病毒在外环境的存活时间很短,没有必要对外环境大范围进行消毒。小区采用无人机、热烟雾机、雾炮车、超低容量喷雾进行喷雾消毒也是不合适的不需要的,只会对人群造成不必要伤害和污染环境。而小区等外环境中的垃圾桶等垃圾收集设施则需每天清洗喷洒消毒。

■消毒误区四:
使用酒精对室内空气喷雾消毒

吴海东介绍,酒精属易燃易爆品,不能用于对室内空气的喷雾消毒。正确的方式应该加强居家室内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一般空气流通场所,病毒密度是很低或者不存在的,没有必要对空气进行消毒。所以在家里每天保持三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的开窗自然通风就能达到防病的效果。

如果是相对密闭的环境,特别是多人活动的室内,尤其应加强开窗通风。对不能开窗通风的房间,使用排风扇等机械通风或加大空调系统新风,保证空气流通置换。并对空调的过滤网每半个月应清洁消毒1次,可将过滤网浸入有效氯浓度为250mg/L~500mg/L 的消毒液中浸泡15分钟,再用清水冲洗晾干。 

■消毒误区五:
使用戊二醛对环境消毒

吴海东介绍,戊二醛消毒剂对人有毒性,对皮肤黏膜有刺激性并且污染环境。不能用作环境和皮肤的消毒。室内环境消毒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或二氧化氯等消毒剂。 

■消毒误区六:
使用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做预防性消毒,且消毒后不用清水清洁

吴海东介绍,含氯消毒剂具有强腐蚀性和挥发性,浓度太高容易损伤人体健康和污染环境。预防性消毒推荐的含氯消毒液有效浓度为250mg/L~500mg/L,且消毒后必须用清水再次清洁,避免腐蚀物品,特别是金属物品。 

■消毒误区七:
厕所使用洁厕灵和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双管齐下”掺着用

吴海东介绍,洁厕灵与84消毒液等含氯消毒剂同时使用时会产生大量氯气可对人体呼吸道和眼睛造成严重伤害,因此不能同时使用。并且84消毒液不能直接使用,使用前必须1:100用水稀释后再使用。

吴海东特别提醒:社区应遵循以日常卫生清洁为主、化学药物消毒为辅的原则。新冠肺炎疫情时期需增加人群聚集且相对密闭的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由一日一次增加为一日多次),例如楼栋大堂、走廊、楼梯间、电梯间、社区会所、健身馆、公共厕所等。


◆文/记者 周映夏 通讯员 黄海航 陈子龙
◆图/记者 黎旭升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有生
◆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