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上技校,人生同样精彩!来自中山的梁嘉伟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栏目:公益 来源:中山日报 记者 江慎诺 通讯员 林葳 黄金湖 发布:2024-04-2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青年人不要局限了自己,你在任何领域、任何行业都可以建功立业,报效祖国。”

得知自己入围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入围名单时,梁嘉伟很是坦然。

梁嘉伟获评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受访者供图

4月29日,梁嘉伟在北京领取了这一奖章。他是本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技工、职业教育领域唯一获奖个人。

少年脸上意气风发。昂首的身姿和昂扬的精神面貌,是技校生用实力打破偏见,最终破茧成蝶,由内向外散发出的自信。

梁嘉伟是中山培育的万千技能学子的集中缩影。这些技能学子广泛活跃在中山各行各业,矢志服务“制造业当家”,潜心助力“百千万工程”,在不同的岗位上、工作中,与这座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同频共振,大放异彩。

目前,中山已形成“1+3”办学体系(1所公办技师学院和3所民办技工院校),4所技工院校的在校生共20327人,每年培育毕业生约5000人,近三年技工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在中山本地就业超过92%,对口就业率平均超过80%,累计培育产业工人超10万人,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技能人才动能。

技校生“摇身一变”成为大国工匠

2009年,梁嘉伟入读中山市技师学院。

不甘落于人后的他,入校后便一头扎进学习当中,刻苦钻研技能。

历经8年系统学习和训练后,他在层层选拔中脱颖而出,代表中国参加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信息网络布线项目,并成功斩获金牌,实现了中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信息通信领域金牌“零”的突破,并打破多项世界纪录。

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颁奖暨百场宣讲启动仪式。通讯员供图

斐然成绩背后,是梁嘉伟脚踏实地的努力。

备战世界技能大赛时,梁嘉伟23岁。他一个人坐了30多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天津的国家队训练基地。到基地后,为了突破瓶颈,他每天坚持持续训练十几个小时。

最令他痛苦的一项训练是光纤熔接训练。这项训练需要把两根比头发丝还要细的透明玻璃纤维熔接在一起。

一不小心,就会把断纤、裸纤扎进手里。

这时,他只能打开手机闪光灯,在窗户边利用阳光,不断在手上寻找断了的光纤,再找出镊子刺破外皮,一层一层地慢慢挑,慢慢找,弄到双眼含泪发红。

玻璃纤维并不是附着在皮肤表面,是会扎进肉里,很不好找。找不到也是常有的事,这让梁嘉伟每次拧毛巾、拧螺丝刀时,都能感受到撕心裂肺的刺痛。但训练还要继续,他就找来电工胶布和纸巾,厚厚地把伤口绑住,再戴上劳保手套,继续忍泪训练。

有多痛,旁人难以想象。

梁嘉伟说,接打电话时,手都会不自觉颤抖。

虽也有过动摇,但他一想到自己有机会在世界舞台上为国争光,就会获得强大动力。

2009年,梁嘉伟入读中山市技师学院。如今他已成为该校教师。通讯员供图

世界技能大赛项目质量要求高、技术难度大。梁嘉伟便带领团队自主创新研发了“十指熔纤法”等多种创新技巧,先后获国家授权专利5项。

为了做到“以万变应多变,以不变应万变”,梁嘉伟通过成千上万次的技术分析与训练,将操作手法转化为肌肉记忆,最终将熔纤准确率从99%提升到99.99%,实现了100倍的跨越式提升,确保每次光纤熔接损耗都在0.01以下,每个手法动作零失误。

这种技术能在30分钟内抢修光纤超过90芯。彼时,世界大赛的满分标准是60芯。

梁嘉伟正在教授学生。通讯员供图

回到中山后,梁嘉伟以传道为己任,成为了中山市技师学院的技能竞赛教练,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为国家培养青年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同时,他用一身技术反哺城市发展,在通信领域发挥光热。他带领团队与中国移动、联通、电信等三大运营商合作,成立中山市青年突击队,协助解决“全光网”乡村新基建技术难题,服务广东“百千万工程”。

如今,中山城乡“三线”整治效果明显,数字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提升。

“这就是我要实现的人生价值。”梁嘉伟说。

技校生也能成为企业“座上宾”

技校生毕业能干什么?

很多人的答案是:进工厂“打螺丝”。甚至社会上还充斥着一些“读书不好,才去上技校”“上技校不就是混日子”“读技校能有什么前途”的言论。

事实上,这些观念不仅片面,甚至还十分狭隘。

在国家大力推动技工教育走深走实的时代下,技工教育不断适应产业发展革变,通过大力实施工学一体化,推动产教融合发展,技校生在几年后也能一跃成为企业的“座上宾”。

中山青年技能人才参加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车身修理项目竞赛。记者 黄艺杰 摄

目前,中山4家技工院校都已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制度,与316家中大型企业和不少行业龙头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其中,中山市技师学院构建了“政-校-企”联动的产教联盟,与包括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在内的140家大、中型企业深度合作,筹建6个产教联盟。

这也促使很多学生尚未毕业就被企业提前锁定。

在技工院校课程设置方面,中山鼓励、引导技工院校围绕“双十”战略性产业集群和中山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实施专业结构动态调整和优化,推进专业群与产业群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流程对接。

“我们的理念是学科跟着产业走,专业围着需求转。”中山市技师学院有关负责人介绍,该学院会根据市场急需紧缺职业(工种),及时更新专业及其课程内容,帮助学生成长为市场需要的人才。目前,该学院每年至少为社会输出2000名技能人才。

以赛促学、以赛促培也是各技工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一大方式,构建起赛、训、教一体的良性技能人才“生态系统”。

在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中山市代表队共斩获4金、5银、8铜以及18个优胜奖,成绩分别位列地级市代表队金牌数、奖牌数第一。其中,中山市技师学院获奖数位列地级市同类院校金牌数、奖牌数第一。


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上,中山市技师学院选手张俊强参加比赛。记者 黄艺杰 摄

目前,中山市技师学院已集聚了一批以魏海翔、梁嘉伟、谢坤等为代表的世界级、国家级技能竞赛师资力量和教练团队,不断培育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

同时,中山市技师学院已建成1个世赛研究中心、2个国家级以及3个省级世赛集训基地,现有“全国技术能手”和“广东省技术能手”50人,在世界技能大赛获奖3项4人次。

日前,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还在中山市技师学院种下一片“工匠林”,“工匠林”中还矗立着技术能手的事迹展牌。“工匠林”打造既是一片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主题景观林,也是中山市技师学院全体教职工和青年学子的思政教育基地,让每位青年学子在“工匠林”中学习到技能成才的第一课,使得工匠精神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技能人才就业前景广阔、上升渠道畅通

经济发展,说到底实体工业为本。当前,广东坚持“制造业当家”。中山又是一座工业城市,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具备扎实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的技校生,在技术工人领域有着广阔的就业机会。

今年年初,中山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喊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无创新,不中山。”

创新靠什么,靠的是人才。

在讲究技术创新的领域和企业,创新更多靠的还是技能人才。

中山青年技能人才参加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竞赛。记者 黄艺杰 摄

纵观中山,一个尖端技能人才,推动一个领域改革创新的案例比比皆是。此类技能人才成为企业“技改”的核心力量,推动中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这两年,中山政府还拿出50亿元真金白银支持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动2023年全市工业投资增速47.3%,工业技改投资增速53.2%,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产业转型升级,让企业的技能人才缺口又大了几分。

2023年年底,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通过对全市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开展专项用工调查掌握到:全市超10033家企业技工用工需求同比上升85.73%,专业技术人员用工需求同比上升38.72%。

除了企业在各大招聘会上对技能人才亮出丰厚的薪资待遇,市人社局更是“逆向”出发,跨省“抢才”来解企业对技能人才之渴。

一直以来,中山始终坚持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强市之策、发展之要、活力之源,从人才引进、培育、评价和激励等多方面不断出台新政策、优化服务,打破技能人才纵向层级限制,推动技能人才在民营企业破格提升,用超常规举措集聚高技能人才,推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型,打造近悦远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

同时,中山还将“技能人才五年倍增计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和中山市十件民生实事,计划每年新增技能人才9.5万人,至2025年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95万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40%以上。以此不断壮大技能人才队伍,实现人才技能提升和产业升级发展相适配。当前中山已累计投入职业技能提升政策资金超5亿元,开展各类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超68万人次。

除此之外,中山还不断畅通技能人才上升渠道,定等级、评职称、谋福利,务实举措让技能人才与其他人才享受同等待遇,成为真正受人尊重的人才。

这一点,在梁嘉伟身上得以很好地体现。从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一举成名后,行至今日,梁嘉伟已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级一类技能大赛全国总冠军、中山市第四层次人才、中山市特聘人才、中山市优秀人才、中山市优秀好员工等荣誉,还获省人社厅同意建设“梁嘉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凭借种种荣誉,梁嘉伟在医疗、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享受多种人才礼遇。

当前,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正积极抢抓“深中通道”即将通车的历史机遇,积极打造“产教评”技能生态链,推动将用人主体、培养主体、评价主体融合发展,为中山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目前,全市备案并开展技能评价的企业308家、工种数量高达252个,其中59家企业开发了77个行业企业技能评价规范,填补28个职业(工种)的国家职业标准空白。今年第一季度,中山新增技能人才2.1万人,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超78.6万,高技能人才占比35.16%,排名珠三角地级市前列。


编辑 江慎诺  二审  黄凡 三审 向才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原创 11107人浏览   2024-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