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纪念就是唱萧友梅的歌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 发布:2024-01-08

△穿越百年之声~
纪念音乐会上一共唱了九首萧友梅的作品
[点击视频↑↑]

【萧友梅(1884年1月7日-1940年12月31日),字思鹤,又名雪明,广东中山人,中国近代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中国首位音乐博士,上海音乐学院创始人之一,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被誉为“中国现代音乐之父”。2024年1月7日是萧友梅诞辰140周年纪念日。】

※※※※

1月7日星期天,小寒时节,天空高远明净,晨间的中山紫马岭公园,疏丛远树间还笼着一点轻烟薄雾。中山市乐力合唱团近50位团员早上8点已相约紫马岭公园香山书房外,举行一场纪念音乐会。这天是“中国现代音乐之父”萧友梅先生诞辰140周年,乐力合唱团指挥陈远先生特别组织合唱团开了这一场“南飞之雁语——萧友梅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音乐会”。


丨紫马岭香山书房外,合唱萧友梅代表作《南飞之雁语》

唱萧先生的歌30年

晴朗的周日,南国天气依然舒适柔和,不冷不热。此时来公园徜徉嬉游的人们已有不少,许多人更被“乐力”的歌声琴声吸引来围观聆听。合唱团一共呈现九首萧友梅先生的作品,分别以女声合唱、男声合唱、男声独唱和混声合唱表现。说到萧友梅的代表作,必然是《问》和《南飞之雁语》,两首作品均创作于1922年,逾百年之作,属于中国最早的艺术歌曲。


丨乐力人从1980年代初就开始纪念萧友梅先生

在旁边观看的游人可能并不知道合唱团在唱一首首怎样的歌曲,但此情此景,在乐力合唱团尤其是指挥陈远眼中也是可贵的时刻——一代宗师的百年之作,在天空下,在故乡里,在人群中得以歌唱。“这是表现萧先生作品较好的一种形式,在大自然之中,有人唱,有人听。”陈远说道,“萧友梅先生当年常常与词作者易韦斋先生合作,今天唱的九首歌曲均由二人合作,他们的作品多借大自然景物发挥,曲调淳朴优美,感情含蓄深沉。”


丨中山市乐力合唱团指挥陈远,
对音乐教育家萧友梅先生一直十分景仰

幸运的观众也都不知道,眼前的指挥陈远先生已年届八十,而成立于1995年的乐力合唱团在建团之初就开始唱萧友梅先生的音乐作品,唱了快将30年。尤其是《问》和《南飞之雁语》,在合唱团成员手上《问》的歌谱,仍然是当年合唱团首唱的那张歌谱的手写版影印件,有着清晰的落款日期——“中山市乐力合唱团 1996年8月30日”。这是合唱团最早唱《问》的时间。

萧友梅作品《问》混声合唱歌谱。
乐力合唱团一直沿用1996年合唱团始唱版本。
当年是乐力合唱团成立第二年。阿占/摄

1979年,中山市乐力音乐协会成立,在成立两年之后,1981年8月31日,陈远率乐力音乐协会在中山市华侨中学的阶梯课室举办了一场关于萧友梅先生生平记录的纪念会。乐力人传续萧友梅先生的音乐理念精神逾40年。陈远认为,只要有人唱下去便是好的。而他对团员唱大师的作品倒是十分严格,练习时每每跟团员强调不应只是把一首歌唱出来,必须更深地领悟大师内心表达的情感,而恰恰作品蕴含的情愫糅合时代背景所表达出的意思又是那么的深沉。

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拓荒者

陈远之所以早在1980年代初就开始组织音乐协会成员纪念萧友梅,不仅仅因为萧友梅是中山石岐人,更是因为对萧友梅一直以来的崇敬之心。他表示,萧友梅先生是当时的国立音乐院(现上海音乐学院)首任院长,他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现代早期音乐人才,如作曲家李焕之、丁善德、贺绿汀、冼星海等等。萧友梅就是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奠基人,即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由此开始。贺绿汀说:“萧友梅先生是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拓荒者。”陈远认为评价相当准确。萧友梅把毕生主要精力投献于教育事业,而这是在一个世纪之前,在当时做音乐教育是太艰难了,萧友梅锲而不舍,为此也没少资助过学生。

同为音乐教育者,陈远为萧友梅先生的精神所感动,从中得到无限力量。他本人几十年沉浸推广音乐艺术,搞中山市乐力合唱团、中山市儿童合唱团,做电台节目普及古典音乐,写文章、写书推导音乐文化,每一样均有几十年的工夫与沉淀,这当中一定有萧先生榜样的力量。

萧友梅先生画像(来源-网络)

作为中国首位音乐博士,萧友梅在音乐创作上同样有显著贡献,一生写有歌曲一百余首及其他体裁作品。1922年和1923年先后出版了创作专辑《今乐初集》和《新歌初集》。影响较大的歌曲作品有《问》《卿云歌》《南飞之雁语》《五四纪念爱国歌》《国耻》等。中国第一首弦乐四重奏也出自萧友梅之手。此外,他还编写了《普通乐学》及许多介绍西洋技术理论的书籍和教材。1922年北大将所属音乐研究会改组为附设音乐传习所后,萧友梅同时应聘为这所中国第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高等音乐教育机构的教务主任,并在该所成立中国第一支基本由国人组成的附设小型管弦乐队,担任指挥。据资料说,这个乐队从1922年底到1927年将近5年时间,共开过40余次音乐会,演奏过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作曲家的作品,为观众介绍西方音乐艺术,在当时很受欢迎。


萧友梅(后排左三)组建的
中国第一支管弦乐队并任指挥
(来源-《萧友梅传》)

由于萧友梅多年的奔走推进,北京的一些大专学校先后设立了音乐系(科),音乐教育事业初具规模并引起世人注意。1922年全国实行新学制时,以前可上可不上的“乐歌”随意课改名为“音乐”课,并且规定为小学的必修课。

像萧先生一样爱学生

加入乐力合唱团16年的何小英是一名在中小学任教30年的音乐老师,一直以来,她上音乐课的信念是“热爱音乐,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这份初心也有源自于萧友梅先生的精神。除了唱萧先生的歌,何小英也看过《萧友梅传》,萧先生对学生、对音乐那样执着与专注的爱,使她深受影响,她觉得“爱学生”足以是音乐教育的全部。而陈远老师也常常说,音乐教育不是为了教学生成名成家,它就是八个字:陶冶性情,丰富修养。


丨女声合唱。乐力合唱团在本次纪念音乐会里共唱九首萧友梅先生作品,除了《问》和《南飞之雁语》,其余七首作品《饯春》《野菊》《登高》《雪后》《植树节》《镜》《听》尚属首演。

牛付江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加入乐力合唱团10年,他非常享受唱艺术歌曲。“萧友梅和易韦斋两位先生常常搭档创作曲、词,他们那些百年前的作品,质朴、优雅、清新,既有对自然的热爱,也有对时局的关切。”牛老师在萧友梅的音乐作品里领略到的是诗意和赤诚。

这正是陈远说的,萧友梅先生的作品只要有人唱,他的精神就会传承下去。纪念萧友梅先生最好的方式就是一首一首地唱他的歌。在中山的学校音乐课堂里,如果学生都能学唱两首萧友梅先生的歌曲,那将是对先生最好的纪念。

※※※※


《南飞之雁语》

萧友梅/曲 易韦斋/词

算不尽云深,话长天远邃!
一行行写不了归怀,乍霜前嘹唳!
只望不见衡阳,化湘烟遥翠。
但记着一程程离不得同群,怕翔骞憔悴!
同是飞鸣宿食,(和唱:同是疏丛远树;)
何必千山万水,一年一度?
君莫问春去秋来征途苦,
(和唱:试想想南北分歧冷暖殊)
这便叫我们仆仆空中,
欲留不可留,欲住无从住。
盼得到气候平和,愿珍重汝一封书。
愿珍重汝一封书。

※※※※

统筹/采写 记者 詹琪琳
视频摄制/图片 记者 孙俊军


编辑 詹琪琳  二审 廖薇  三审 吴森林

0 条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