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行(5)教育扶贫点亮希望之光
栏目:教育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7-03

站在昭通大关县寿山镇麻柳湾社区集镇,随行的大关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办主任吴君杰指着对面村屋星罗棋布的山坡说,那里是自己的村庄柑子村,村子里出了个物理学家,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刘富坤,跟自己家很近。刘富坤大学毕业赴美留学前,自己帮刘富坤放过牛,刘富坤则瞅空躲到山洞里看书。

刘富坤影响一家人,满门书香,四兄弟都考学出去了,成为村里人的骄傲和榜样。

一个人受到良好教育,可以影响一个家庭的读书风气,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这是永善县委常委、副县长汤如烈从教育扶贫中得到的重要经验和启示。


中山市援建的靖安新区中山博爱小学 记者 余兆宇 摄

初到永善县,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汤如烈发现,永善人对职业教育的接受程度极低,中山·昭通对口扶贫协作前的2015年,永善普职比只有1:0.37,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3强,大量学生中学毕业后早早走上社会,因为受教育程度不足,缺少一技之长,就业层级相对偏低,难以带领贫困家庭走出困境。

而永善是中山·昭通教育扶贫的重点。永善是中山在昭通的四个对口扶贫协作县中唯一不通高速公路的县,下乡到最远的码口镇单程车程5.5小时,到最远的村车程7小时。永善47.81万户籍人口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到18万多,相当于中山另三个扶贫协作县的总和,是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深度贫困县。这意味着,永善教育扶贫对中山·昭通教育扶贫意义重大。


▲中山市援建的永善县中山博爱学校 (资料图)

永善三年多教育扶贫的一个重点是职业教育,让更多贫苦家庭孩子接受职业教育,改变家庭知识结构,开阔家庭视野。几年来,对口承接永善学生的中山中专和中山第一职业学校,推出格力班、威力班、长隆班、艺根传媒班等,学校先为学生垫付生活费。一个学年里,学生一个学期在校学习理论知识,一个学期到有关企业实习实训。如格力给予每个实习实训学生每月不低于3000元补贴,学生拿到补贴后归还学校垫资,结余的钱可以寄回家。去年最多的一个学生寄回家1万多元,等于学生职业教育全免费,还能有额外收益。

永善三年累计向中山输送了948名职校生,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58名。职教扶贫带给昭通人的变化是,到2019年,永善县普职比提升到1:0.89,接近全国平均水平,职教理念深入人心。汤如烈说,第一年职校招生特别难,需要下任务,干部上门动员;现在一贴招生广告,家长和学生就踊跃咨询并报名。

今年中山在昭通招收职校生600人,目前2102名昭通籍学生在中山9所公办中高职院校就读,2017年首批入学的531名昭通籍学生今年毕业,将走上工作岗位。


跟中山第三批赴昭通长期支教并挂职副校长的昭通学院附中李宇、盐津县柿子中学吴权明、永善三中白涛、绥江县凤凰小学李莉深入交流,他们都说出了一个共同的困惑,就是校领导和老师大量精力用在了控辍保学,因为不少留守孩子,从小缺少父母陪伴,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对学习缺少兴趣,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尤其是初中生,正值叛逆期,容易厌学,父母也没有多少办法。


▲昭通学院附中挂职副校长李宇把中山一中成功的复习备考经验引进过来。 记者 余兆宇 摄

来自黄圃镇中学的白涛说,控辍保学耗费了学校老师大量精力,为的是不让一个学生流失。有的班主任和老师为一个辍学生,前后家访不下10次,往往面对的是家长态度不明确,需要一次次做家长思想工作。

白涛说初三学生更容易厌学,全校约2500名在校生,其中初三849名,出现了20个厌学学生。白涛说起自己重点跟进的一个厌学生,是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孩子,从去年到现在,家访了七八次,找到他们的出租屋,好不容易做通了这名学生工作,该生参加了体育升中考,将参加7月25日至26日的文化课考试。白涛说,跟这名学生反复深入交流,鼓励他就读中山对口援助的职校。学生初步选择了中山中专,说希望学汽修专业。

白涛说,对每一个厌学生都不能放松,不到最后一刻,都不放心学生会不会重新出现厌学情绪。

除了控辍保学,在大关县翠华中学挂职副校长的邹杰峰,积极联系民众中学热心家长黄洁燕女士资助团队帮扶6个孩子,帮扶资金和物资已逾一万多元。积极配合大关县教体局和相关职能部门推进“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师资培训班”活动,为当地家庭和心理健康教育留下宝贵的“火种”。

来自中山一中的李宇老师负责昭通学院附属中学高三学生复习备考工作,他深感贫困山区孩子读书改变命运的愿望强烈,到附中后把中山一中成功的复习备考经验引进到学院附中,目前高三复习备考效果非常明显。另外还从中山引进智学网到学院附中,为高三复习备考开创了一条“用数据教学、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新道路。



从经济发达的中山到昭通,中山支教老师大多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却都自愿选择了昭通,希望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山区教育。

跟他们说起家庭,无一例外表示了愧疚。来自中山一中的李宇说,小的孩子出生3个月就出来支教,大孩子只有11岁,去年只有国庆和春节回家2次,今年疫情后长时间留守,动员并组织高三教师利用钉钉进行网络教学。

支教老师一到昭通,很快就发现了山区学校十分缺乏书籍和学生阅读困难等短板,迫切希望弥补缺环。第三批长期支教队2019年10月发起“情系昭通 书香乌蒙”爱心捐书活动,得到广东省第六扶贫工作组支持,中山市教体局正式发文到全市中小学统一组织,2020年4月,来自3000里外的3万多册书籍穿越千山万水,陆续来到昭通五位挂职老师所在的支教学校。


▲右一为中山挂职盐津县柿子中学副校长吴权明。 记者 余兆宇 摄

来自港口镇大南中学的吴权明,到柿子中学后,联系中山港口镇11所中小学校、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捐赠了6800多册图书。

来自三乡雍陌小学的李莉,从班级出发,向学校延伸,进而向全县渗透,并与别的支教老师一道,推动山区学校和学生阅读。

到临近支教结束,李莉的不安又上来了。她说,常常反思自己,深感自己做的事“鱼”多“渔”少,尤其是在花了较多心思做的阅读这一块。原本计划的绥江和三乡的团队互访以传授阅读方法,以及绥江县内的阅读展示活动,都因为疫情没有如期完成。目前已送到全县各个小学及教学点的统编教材推荐的阅读书籍均已投入使用,许多老师和孩子们每每遇见自己,总有说不完的感谢,道不完的感恩。可自己有时却有深深的担忧:孩子们能达到预定的阅读效果吗?阅读有目标吗?能运用好的阅读方法去高效阅读吗?阅读能达到一定的速度吗?老师们能主动寻求各种阅读方法去引导孩子正确高效地阅读吗?肯花时间去指导孩子阅读,甚至陪伴孩子阅读吗?尤其是山里的孩子——那些留守儿童,没有父母的陪伴,他们会爱上阅读吗?


▲在昭通靖安新区中山博爱小学,班主任在给学生发学习资料。记者 余兆宇 摄

真诚地希望后面接过接力棒的支教老师能够继续推进阅读,让孩子们真正爱上阅读,习惯阅读。希望自己在绥江种下的一粒阅读的种子,能够在后来者的引导下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一个个问号后面,自谦的李莉,以对山区阅读计划的执著,照见了中山·昭通教育扶贫协作的永无止境。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吴森林 程明盛
◆图+4/记者 余兆宇
◆视频摄制/易承乐
◆编辑:沙玉兰 
◆二审:曾淑花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2351人浏览   2024-03-27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9548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