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自恋”一词跃入耳畔,你的脑海或许会迅速勾勒出一个自负、自我沉醉的形象:他们自视甚高,对他人漠不关心,只沉溺于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样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常常被塑造成不太受欢迎的角色。最近,一档备受瞩目的综艺节目《再见爱人4》让一位妻子的形象迅速走红,她的行为甚至让NPD(自恋型人格障碍)这一概念走进了公众视野。许多网友开始将“NPD”标签贴给身边那些与她性格相似的人,仿佛一夜之间,每个人都可能被归类为“NPD”。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请不要轻易贴上“NPD”的标签
在聊“NPD”前,我们需要知道先理顺以下几个概念:自恋者、病态自恋者、自恋型人格特征、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自恋型人格障碍。其中自恋型人格障碍是这一系列概念中最严重的一种,它是一种正式的精神心理健康诊断,而其他的概念则描述了不同程度的自恋行为和特征。
1. 自恋者:通常指那些表现出自恋行为的人,这可能包括对自己的成就感到自豪、渴望他人的认可等,但并不一定达到心理疾病的程度。
2. 病态自恋者:这个术语通常用来描述那些自恋行为更为极端的人,他们可能表现出逃避现实、远离人群和社会,或者为内心的“自恋形象”做出出格的行为。
3. 自恋型人格特征:指的是一系列思想和行为模式,可能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来,但并不一定影响生活质量。
4. 自恋型人格障碍倾向:这可能指的是个体有发展成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潜在风险,但尚未完全符合障碍的诊断标准。
5.自恋型人格障碍:美国精神医学学会2013年出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中,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且缺乏共情的自大(幻想或行为)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起自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项(或更多)症状:
·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例如,夸大成就和才能,在没有相应成就时却盼望被认为是优胜者)。
·幻想无限成功、权力、才华、美丽或理想爱情的先占观念。
·认为自己是“特殊”的和独特的,只能被其他特殊的或地位高的人(或机构)所理解或与之交往。
·要求过度的赞美。
·有一种权利感(即不合理地期望特殊的优待或他人自动顺从他的期望)。
·在人际关系上剥削他人(即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利用别人)。
·缺乏共情: 不愿识别或认同他人的感受和需求。
·常常妒忌他人,或认为他人妒忌自己。·表现为高傲、傲慢的行为或态度。
NPD的诊断标准极为严格,只有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才能下诊断。
全员“NPD”?不,只是“自恋”
你是否曾疑惑,为何周遭似乎充斥着“NPD”(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迹象?这可能是因为NPD的核心特征——自恋、对控制和权力的渴求、同理心的缺失——在很多人的性格中都有所体现。这些特质可能根植于我们成长过程中。
在婴儿期(0-2岁),我们常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世界随我们的意愿而转动。婴儿的哭泣总能引起周围世界的响应,这种全能感,被心理学家科胡特定义为“全能自恋”。这种心理状态是我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对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至关重要,它依赖于父母对孩子的无条件爱和积极关注。
如果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充足的爱和适度的挫折体验,他们就能逐渐理解外部世界的真实性,学会适应世界,形成健康的自我认知。
全能自恋在婴儿期是正常的,但如果这些需求在成长过程中未得到满足,可能会导致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倾向(注意,是“倾向”而非“病”)显现。然而,并非所有经历过全能自恋状态的个体都会发展成自恋型人格障碍,这还受到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心理干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什么原因造成成年后的“全能自恋”?
在缺乏爱与接纳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个体,可能会发展出过度的自我中心倾向,这种倾向阻碍了他们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对责任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功能失调的家庭环境对个体的责任感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不良的教育方式,如过度溺爱、过度管控、缺乏信任,可能导致个体缺乏自我反省和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无法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成年后的“全能自恋型”个体往往表现出个人主义倾向,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这种倾向导致他们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过分关注自我而忽视集体和社会的利益。
小A,一名双一流高校的学生,因优越的家境和优异的成绩,从小被视为佼佼者。然而,大学生活的挑战和竞争让他感到自己不再突出,尤其是最近的干部竞聘失败和考试成绩不理想,让他感到极大的挫败和不安,“我从来没得到过这样的分数(B+),我就感觉当时全身都发烫、头晕眼花。别人好像都在看我,嘲笑和轻蔑我。那一刻我只想逃离这里。”
小A的痛苦源于他将“优秀”视为自我价值的全部,一旦这个标签受到威胁,他感到自己的存在也受到了质疑。
小A的成长背景进一步揭示了“全能自恋”的成因。他的父母都是事业成功的人士,但忙于工作,缺乏对小A的情感关注和陪伴。小A从小被保姆照顾,母亲的严厉和父亲的疏远让他感到必须通过“优秀”来获得父母的认可和关注。这种成长环境使得“优秀”成为他生存的资源,一旦失去,他感到自己被抛弃。
全能自恋者并非单纯的自负之人,他们的自大背后隐藏着极度的脆弱。这种脆弱驱使他们站在人群的对立面,以掩盖内心的不安。
通过深入探讨自恋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成长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自恋现象,避免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单一的标签或视为一种“病”。这种理解有助于我们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倾向,并理解个体如何在不同环境和经历中形成独特的性格特征。
探索自恋的双面:如何培养健康的自恋?
自恋,这个伴随我们一生的复杂心理现象,既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潜在的负面影响。有学者揭示了自恋的双重性质:健康自恋与病态自恋。
健康自恋能够增强个体的自信和自尊,而病态自恋则源于对他人否定和批评的恐惧,缺乏安全感,常常伴随着悲观和消极情绪,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优越感,会过度追求他人的认可,这种行为往往会引起周围人的反感,导致他们在建立亲密关系上遇到困难。
对于自恋倾向较强的个体来说,自我反省是转变的第一步。通过有意识地回顾自己的行为和人际交往方式,反思是否存在不当之处,并及时进行调整。尝试换位思考,问自己:“如果我处于对方的位置,我会有怎样的感受?被这样对待会让我感到舒适吗?我真的需要以这种方式对待他人吗?”
此外,探索病态自恋的根源也是至关重要的。这可能需要专业的系统性心理治疗,以识别“过度或病态自恋”的起始点,分析它与哪些人或经历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家庭治疗也可能是必要的,以解决根源问题。
在理解自恋的复杂性后,学会如何将自恋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提升自我价值感,同时避免陷入病态自恋的陷阱,这样的转变需要时间和努力,但最终能够带来更健康的自我认知和更和谐的人际关系。
编辑 陈彦 二审 谢琼 三审 林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