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 |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山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
栏目:理响兴中 来源:中山日报 罗钰钊 发布:2024-04-18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就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明确要求,并深入阐释,为中山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随着国潮的回归与复兴,非遗在传承与创新间拉出一个万亿级商业市场。于中山而言,要想促进非遗资源向新兴文化产业有效转化,建设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新中山非遗产业体系,除了练好文化传承的内功,还需把握新质生产力,在塑强人才队伍、延伸产业链条和把握发展脉络上狠下功夫。

■以劳动者高新科技化塑强非遗人才队伍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能动要素,其素质和技能直接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非遗人才在掌握必要的高新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后,能高效挖掘、驱动、发展非遗资源。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山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系统且有重点地谋划非遗产业人才工作,通过人才激活非遗创新。

一是要构建以人为核心的中山非遗产业发展体系,将高水平研发、服务、运营和管理的非遗产业“四位一体”人才梯队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提升非遗产业从业人员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具的能力,推动非遗产业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融合现代生产技术手段,创新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二是要实施“政府引导+高校支持+企业参与”的人才培训模式,以适当的政策倾斜支持院校和企业成立非遗产学研融合基地。通过“校企联合、工学交替”的模式设立非遗转移转化岗位,通过联合培养新兴非遗产业人才,打造中山非遗人才高地。

■以劳动对象高新科技化延伸非遗产业链条

劳动对象的质与量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非遗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通过文创产品的持续创新,促进非遗产业的有效转型升级。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山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要科学规划和引导非遗文创产品创新发展,延伸成系统化的非遗产业创新链条体系。

一是要在5G、VR、AR、全息影像以及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等技术的辅助下,深入开展中山非遗旅游文创产品、研学体验产品和数字虚拟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提升非遗产品附加值,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创造出全新的艺术体验。如在高新科技支持下,有效延长小榄菊花会、崖口飘色、石岐赛龙舟等节日性非遗项目在非活动时间下的消费时效。二是要引导市内不同类别的非遗进行个性化发展,开发一系列根植本土非遗、衔接现代消费需求的文创产品、文化衍生品以及各类商品。如推出创新IP文创产品,促进六坊云龙舞、醉龙舞、东区起湾金龙等加快形成“非遗+文创”“非遗+国潮”等战略性新兴业态,实现在甲辰龙年“破圈”出彩。

■以劳动资料高新科技化把握非遗发展脉络

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加快发展,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不断融合升级,极大提升了劳动效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山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要借助非遗数据、大数据算法等,通过乘数效应加速释放数据力量,研究非遗发展脉络,实现从资源优势转变为未来竞争优势。

一是要借助历史数据探索中山非遗产业发展模式。数据作为互联网经济时代中新的生产要素,是分析非遗现状、谋划非遗产业建设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要重新审视过去的非遗数据、非遗文旅投资历史等资料,在系统分析研判下驱动形成未来非遗产业的发展逻辑。二是要借助算法等新型劳动工具建构现代非遗宣传和营销体系。挖掘中山非遗文创群众喜爱数据、销售渠道市场需求数据等,通过新闻媒体、非遗直播、短视频、电商平台等载体拓宽非遗文创产品传播和销售渠道,提供更加符合消费者口味的非遗文创产品和文化体验服务,促使用户对内容产生认同,进而提高目标群体留存、培育稳定优质客源、引导消费完成,以持续不断的消费“活水”推动中山非遗产业高质量发展。

作者系中山市2023年新录用公务员初任培训班(第一期)学员、古镇镇党建工作办公室试用期公务员(选调生)、古镇镇六坊村党委书记助理


编辑 汪佳  二审 魏静文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