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民政局:积极构建长效机制,主动发现精准救助帮扶对象...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12-29


民政干部上门宣传社会救助政策。(受访者供图)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中山市民政局用实际行动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答写一份高质量的“民生考卷”。其中通过广泛调研,印发出台《中山市相对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及精准救助帮扶长效机制》(以下称《帮扶长效机制》),创新推动部门间业务数据互通共享,实现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从“群众上门”到“干部上门”,从“要我服务”到“我要服务”,从“人找政策”到“政策上门”的转变,一批群众获益。 

 “人被动找政策”到“政策精准找人”

对于三角镇光明村的村民老杨来说,这个冬天过得比以往都要温暖。因患有乙肝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重度贫血等重大疾病,过去她们一家4口仅靠在工厂上班的妻子2000元/月的收入来维持生计。今年九月妻子和他收到了三角镇公共服务办公室的电话。因为其在1-9月中有9600多元的自付药费单支出,通过相关部门的信息比对,对其家庭进行临时困难救助经济信息化核查和入户走访,三角公共服务办为其启动临时困难救助2240元,并将其家庭情况上报至市民政局。随后,市民政局立即根据《帮扶长效机制》,将当事人家庭情况进行后台数据对碰后迅速将数据再次反馈至三角镇公共服务办公室。其家庭收入情况符合我市低保家庭的救助标准,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的保障范围。如今他们每月收到低保金,两个孩子的读书问题还将得到相应救助。

像杨某这样过去因信息闭塞、不了解政策而“错失”社会救助的群众得到了及时帮扶。

三角镇公共服务办公室工作人员吴小姐告诉记者,从过去的服务情况来看,一些民政对象往往因病、因残、意外等多种原因陷入生活困难,他们信息闭塞,或不好意思求助等原因,未能及时发现让其享受相关帮扶。今年,市民政局出台的好政策为这群“不声不响”的困难群众带来了福音。以三角镇为例,截至2021年12月三角镇共新增双低家庭62户,其中,就有11户新增家庭是通过《帮扶长效机制》发现,从“人被动找政策”到“政策精准找人”,有效完成了对困难群众从临时救助到低保救助的无缝连接,提高对群众双低救助精准帮扶,真正做到了应救尽救、应保尽保的民生兜底保障。 

 “数据跑腿”实现“政策上门”

吴小姐所说的“好政策”就是中山市民政局今年的新举措。

据悉,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的实施方案》有关创新社会救助方式,建立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工作要求,经中山市政府同意,市民政局印发的《帮扶长效机制》就创新推动部门间业务数据互通共享,实现了全市社会救助工作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的转变。

在科学识别、精准界定方面,《帮扶长效机制》对未达到中山市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家庭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等救助条件,但由于医疗、教育、住房、灾害、意外事故等,家庭必要支出较高,或由于失业、患病、残疾、无劳动能力(弱劳动能力)等因素导致家庭收入较低,在基本生活、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陷入困境的家庭或个人,界定为相对困难对象。

在部门协同、主动发现方面,市民政部门通过与市法院、检察院、教育体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建设、医疗保障、司法、退役军人事务、总工会、妇联、红十字会等11个部门单位及各镇街建立每月定期数据比对机制,根据数据重叠强度,主动筛选发现除民政兜底保障对象以外的其他相对困难对象,建立相对困难对象数据库。

在建立台账、分类施策方面,镇街民政部门还将组织入户调查核实,采集相对困难对象家庭情况,及时了解并详细记录其家庭在基本生活、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建立信息台账。针对困难对象的实际情况,实施分层分类救助,纳入民政部门相应兜底保障救助或相关职能部门专项救助保障范围;其他救助无法覆盖或保障后仍有严重困难的,民政部门实施临时困难救助;经相对困难对象同意,引导慈善等社会力量对相对困难对象提供慈善救助帮扶,及早介入解决可能导致对象陷入生活困境的不利因素。

据悉,政策出台后,市民政局要求,各镇街民政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培训宣传、加强救助帮扶,通过落实好相对困难对象主动发现及精准救助帮扶长效机制,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多层次帮扶相对困难对象,及时发放救助,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困难,实实在在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


◆文/徐钧钻 钟民轩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陈伟波
◆终审:赖友生
◆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