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从乡村来⑩ 大涌安堂社区:居业两“安” 金玉满“堂”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12-13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每每踏上蜿蜒的旧石板街,林伟堂常觉时光恍然。小时候,他一路吊着书包穿过熙攘,到街中央的祠堂里上学;从部队转业回乡,石板街日渐静谧,他踱着步子到另一座祠堂里上班。光阴荏苒二十多个春秋,粗粝的长条石板越发古朴柔润,已是社区党委副书记的林伟堂也早已和这条街融为一体,“相伴半生,它历久弥新,人也要孜孜求索。”

这个时光切面发生在中山市大涌镇安堂社区。这里和多数古村落一样,有人搬离,有人进来,还有人像林伟堂一样,留在这里作为时代变迁的“转轴”,让新旧秩序互为渗透,让内外文化缓缓相融,蹚出一条既留得住乡愁,又推得动产业的自洽之路。


▲安堂社区的石板街。

01 怀古


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

安堂社区立村于明朝洪武年间,至今已有653年历史,拥有中国传统村落、广东省古村落等荣誉称号。12月7日,记者跟随林伟堂来到安堂社区的旧石板街。准确地说,这是一片纵横交错的石板街区,主体路面由三列长方形花岗岩石块铺砌而成,总长约1300米。在街区周围,现存着16间规模不一的古祠堂。也就是说,目之所及的随便哪块石头瓦砾,都可能是历尽数百年风雨的“古董”。

林伟堂告诉记者,安堂是中山宗祠庙宇保存最多最精美、石板路保留最完整的村落,角角落落镌刻着隆都文化的鲜活记忆。一一打开这些祠堂,时代变迁的痕迹赫然在目。曾经改为学校的,至今仍保留着课室的格局,斑驳的黑板似乎可辨字迹;曾经改作厂房的,墙上残存着刷上又除掉的白灰印子。

建于明代的双桂堂,是林氏宗祠群里最古老、最具规模的一间。祠堂三间三进,硬山顶下飞檐翘壁,古香古色。移步向前,正堂两侧的对联饶有趣味:“松木公,椒木叔,木木成林皆公叔;崇山宗,岐山支,山山叠出同宗支”。林伟堂介绍说,安堂世居村民以林姓为主,此联以木山作对,巧思妙想中透射着对宗亲关系的赤诚。

出了双桂堂,对面墙上的《十德图》讲述了一个安堂社区妇孺皆知的故事。相传唐朝后期,安堂林氏高祖林披公生有九子一女,九个儿子个个才华横溢,参加科举考试均中举,后来连女婿也金榜题名,由此便传下“九子十登科”的佳话。

而在安堂商业街附近,恰好也有一户高房阔院的人家,门楣上书“博硕学之家”几个大字。林伟堂说,“这家的孩子读书很厉害,博士硕士学士样样有!”如此,恰有今古呼应之妙。崇文重教、家学代传,就像祠堂里自然生长出芳香茂盛的九层塔,旧时光渐渐焕发出了新活力。


▲工人在清洗旧青砖,这些砖将被用来修复旧建筑。

02 看今


一笔一笔画下去,一点一点活起来

近几个月的安堂,百十号建筑工人分散在街巷、祠堂、民居等各处加班加点进行修缮改造工作。来自清远的古建筑修复师林伟金已经在安堂住了大半个月,他擅长修复各类雕塑壁画等,是安堂社区此次“美丽乡村行动”的“艺术总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灰头土脸地辗转于几栋房之间,及肩的头发一绺一绺束在脑后。

林伟金说,自己从业二十多年,跑过很多工地,修复过各种风格的古建筑。像安堂这样历史文化资源如此丰厚,且风貌保存较好的村落,确实不多见。“你看这对雕塑,你再看那道檐下的画,很美的!”说到激动时,林伟金干脆捡起一块小石头,在地上画起了草图。

林伟金认为,修复古建筑,最重要的原则就是“修旧如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在矿物颜料粉末中加入黄糖、蛋清、竹根、蚝壳粉、细沙及白灰等,混合成一种色泽厚重、经风耐雨的颜料,一笔一笔小心翼翼地覆盖到旧壁画上,新旧融合,浑然天成。

安堂社区党委第一书记黎海荣告诉记者,凭借浓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保存完好的古建筑群,安堂社区以打造休闲文旅乡村、村落保护活化和乡村振兴示范为目标,创建特色精品示范村。由于辖区内不可移动的文物较多,提升改造需要深思熟虑,前期出图周期较长,导致项目进度滞后。在积极贯彻落实市委“转作风、再出发、开新局”要求的过程中,安堂社区加大项目建设各环节督促管理,倒挂工期、加班加点,努力把时间追回来。

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三五成群的阿姨也“披挂”一线,手工刷洗着数量可观的旧青砖。在她们的旁边,瓦工师傅正有条不紊地将干净青砖一片一片贴到民居外立面上。“明年再来喔,安堂会更美丽!”阿姨冲记者一笑,发出一份充满期待的“未来邀约”。


▲安堂社区美丽乡村提升行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村内破旧的古建筑正被逐一修复。

03 融合


麻辣香辣酸辣,一起“腊”起来

每到饭时,在安堂社区走一圈,凭各家飘出来的香味,大约可判定这家人来自哪里、来了多久。辣味极呛且带点椒麻,可能是新来不久的四川朋友;辣味醇厚温和,可能是在安堂待了几年的湖南朋友。这是安堂老居民们总结出来的“闻香识人”规律。

据了解,安堂社区户籍人口5400多人,常住人口约1.5万人。新世纪以来,随着产业经济的发展兴盛,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来到大涌、来到安堂。他们在这里就业、生活,一方面带来新的生活习惯,另一方面也被本土的文化习俗所影响,为本地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廖红中来自湖南永州,他在安堂社区做了二十多年的清洁工人。作为“大半个安堂人”,老廖工作勤勉,责任心强,主动承担了清洁任务最繁重的区域,而且一直保持着二十多年零投诉的纪录。在老廖的家里,早已闻不到呛人的辣味,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老火汤的清香。“在这里习惯了清淡口味,偶尔回到老家反倒不适应了。”憨厚的老廖笑道。

冬阳晴好,安堂人的阳台和门前煞是热闹。不管麻辣香辣还是酸辣,五湖四海的人们在安堂的阳光下饶有兴致地晒起了腊味。阳光洒下来,油黄透亮,甚是引人垂涎。“向导”林伟堂边走边欣赏着这场“超级腊味秀”。虽然品相相似,但他还是可以一眼分辨出哪是本地人的手艺,哪是外地朋友的作品,“颜色和光泽不一样,吃起来味道也有差别。”

融合本是求同存异。在多元文化相互靠近、孕育新生的过程中,古老的安堂基于自身实际,尊重乡村发展的基本规律,在自然而然中催生变化、在力力相协中推动发展,为乡村振兴的广阔底色带来一抹高光。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谭桂华
◆图+2、视频拍摄/记者 缪晓剑
◆视频后期/刘建满
◆编辑:蓝运良
◆二审:朱晖
◆三审:程明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注意防范!中山强降雨天气来袭
原创 19320人浏览   2024-05-19
中山: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人文之光
原创 14966人浏览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