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乡村我的家 | 新平村:船桨摇啊摇,摇向水乡幸福桥
栏目:推荐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12-09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和煦的阳光在河面泛起点点金光,岸边的垂柳在柔风中温柔起舞,不算宽阔却干净整洁的村道沿河岸蜿蜒而上,娇艳欲滴的繁花扮靓了每户人家的门庭……冬日的中山市民众镇新平村,如画般美好。

一群特殊客人的到访打破了水乡往日的宁静,他们纷纷扛着“长枪大炮”、“全副武装”,朝着这次新平村摄影采风的首个目的地——民众农耕文化研学基地迈进。


▲新平村采风现场。视频 | 彭磊铿 简建文

依水而居的新平村航拍。摄影 | 冯伟光

阳光静好,柑橘熟了。摄影 | 冯志敏

湖面波光粼粼,湖上渔船悠悠。摄影 | 周宏陶

长枪短炮”。摄影 | 彭磊铿

晒白菜。摄影 | 黄焯辉

新平村的老党员。摄影 | 黄焯辉

01


守“旧 ”:仲叔和他的明星“博物馆”

 “哟,都到啦,这下可热闹了!”民众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的主人、60岁的新平村民卢仲明(仲叔)早早便等候于此,远远望见摄影师们的身影,整个人立刻雀跃起来,搓搓手心准备“开门迎客”。

仲叔的这方院子,原是自家的旧宅,自前些年家里盖了新楼房后,这里便成了他摆放旧物件的仓库,2000多件从各处搜集回来的红色文化资料、农耕用具和生活器具在这里被赋予新的责任与使命,等待着四面八方的游人前来观赏。

农居风物数千件。摄影 | 萧燕娜

劳作农具、编织篮和木制家具。摄影 | 陈伟文

散发着温馨感的旧时厨具。摄影 | 陈志强

一踏进院子的大门,摄影师们立刻被眼前充满水乡生活气息的场景所吸引,无论是古朴的粮仓、渔网、水车、石磨,还是挂满墙面的各种老旧锯子刨子,纷纷成为镜头里的主角。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仲叔也客串了一回模特,干木匠活儿、舂米、抽水烟,不见丝毫局促和紧张。

“开始扒禾桶咯喂!”门外,不知谁喊了一声,众人的目光立刻切换到河面上,只见两名青年正坐在两只大木桶内,手持划桨,向河中心划去。摄影师们颇有默契地沿河岸一字排开,将扒禾桶这项传统的水乡运动项目定格在镜头中。

农家庭院午后光影。摄影 | 陈立维

舂米工具大石臼。摄影 | 林锦洪

碾磨石具。摄影 | 彭磊铿

仲叔干木匠活儿。摄影 | 陈立维

▲两青年在扒禾桶比手速。摄影 | 曾学先

嘿,要一起玩吗?摄影 | 陈伟文

此情此景,仲叔突然有些感叹:“如今,乡村的生活环境是越来越好了,但水乡的传统文化不能丢,这是我们水乡人的根,也是魂!”他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摄影师走进这里,将民众的水乡特色展示给更多人。 

02


传“新”:传统咸水歌唱响未来新生活

到达第二个目的地“红桥碧水”时,已近黄昏。宽阔的河面被余晖所笼罩,连岸边的民居也穿上了一层金黄的外衣。

河道上空,一座拥有数十年历史的红色铁桥横跨两岸,身穿水乡民俗服饰、头带斗笠的何杏欢和搭档李玉珍静立于桥头,为大家现场演绎了一段音调婉转、富有水乡特色的咸水歌,将水乡人民对新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尽诉其中。一曲歌毕,水天相接处缓缓摇来一叶轻舟,一人撑杆,一人撒网,在万顷碧波间随波渐远,一幅意境深远的“渔舟唱晚”图就此徐徐展开。

两岸红桥,金衣碧水。摄影 | 彭磊铿

一字排开的小鱼干。摄影 | 胡家庆

这座桥是很多人回家的必经之路。摄影 | 胡家庆

人与余晖踏车来。摄影 | 李景志

一人摇桨,一人撒网。摄影 | 林锦洪

一船一屋一家人,傍水而居。摄影 | 胡家庆

简约“湖景房”常伴豪华日落。摄影 | 胡家庆

余晖美如画。摄影 | 冯伟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摄影师陈志强的镜头里,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成为了现实,但他觉得,再多的照片也拍不尽这水乡之美。来中山工作20多年,出生于揭阳的陈志强早已将中山当成第二故乡。

近年来,陈志强的摄影足迹遍布中山的每一个角落,一部小小的相机,成为乡村发展的最佳见证者,一张张照片背后,也定格了不同时代的留痕。这次的采风,陈志强深感乡村的美丽蝶变和蓬勃活力,未来,他将用手中的相机,把中山美丽乡村的新面貌更好地推介出去。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记者 付陈陈
◆编辑:蓝运良
◆二审:朱晖
◆三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中山影像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注意防范!中山强降雨天气来袭
原创 14324人浏览   202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