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口述史 | “三个聚焦” 助力精准脱贫
栏目:推荐 来源: 发布:2021-11-16

 



 林德全,坦洲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政府雇员。

【个人简介】林德全,36岁,现为中山市坦洲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土地房屋征收中心)政府雇员。从2010 年开始,林德全就一直从事扶贫工作,从中山到陆丰,从陆丰到紫金,从紫金到广宁,转战三地七村。10年扶贫路,林德全扎根贫困山村,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扶贫第一线,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十年来,林德全获得了许多荣誉:2013年5月,获“中山市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优秀个人”;2016年4月,获“2013—2015 年中山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优秀个人”;2018年7月,获“2017 年肇庆市新时期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表现突出个人”;2019年2 月,获“广东省2016-2018 年脱贫攻坚工作突出贡献个人”;2021年2月;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缓解和消除贫困,最终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2010年,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数亿中国人已甩掉了贫困的帽子,但中国的扶贫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

我叫林德全,是中山市坦洲镇城市更新和建设服务中心的一名雇员,从2010年开始,我就踏上了扶贫征程,没曾想这一走就是10年。从中山到汕尾,从汕尾到河源,从河源到肇庆,从25岁到35岁,我扎根贫困山村,与扶贫战友聚焦“基本民生、产业合作、消费扶贫、稳岗就业”四个方面,把青春和汗水挥洒在扶贫第一线。我亲自见证并经历了广大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在扶贫干部帮助下慢慢摆脱贫困,也见证了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伟大时刻,并有幸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的称号。下面我将对我10年的扶贫生涯和扶贫心路历程进行总结。 

    十年三度驻村 见证全面脱贫    

从小在农村长大的我,对于乡村有一个别样的情愫,村中的一草一木都让我着迷。2010年,我经过努力,考上了中山市坦洲镇十四村社区主任助理,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虽然是一名没有编制的雇员,但是能在自己家乡参与工作,我感到非常高兴。

也就是在那一年,我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重大决定。刚入职两个月,我就看到政府发布的去贫困地区驻点扶贫的信息,那时候我才25岁,心想广东这种一线省市,还有什么样的贫困地区,它们究竟有多贫困?带着这样好奇,我提交了参与驻点村扶贫的材料,走上了我的扶贫道路。


2011年8月4日,林德全在炎围村粮食生产“123”工程示范基地超级水稻收获现场。

一晃10年就过去了,我从中山到陆丰,从陆丰到紫金,从紫金到广宁,转战三地七村。

2010年12月至 2013年2月,我参与帮扶汕尾市陆丰市城东镇军潭村、炎围村和淡水村3个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实现各村集体年经济收入16万元,781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9000多元,3个贫困村和全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第一轮扶贫工作结束以后,紧接着第二轮扶贫工作又来了,由于有了第一轮的扶贫经验,上级组织觉得我有经验,再次咨询我的意见。那时,我刚成为坦洲镇农业和农村工作局雇员不久,也是刚为人父的时候,但是考虑到扶贫的初衷以及不辜负领导的信任,虽然女儿还很小,但是我也咬紧牙关,再次踏上第二轮扶贫的征程。


2012年4月26日,林德全在炎围村冬种马铃薯基地收获现场。

2013年6月至2016年3月,我参与帮扶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上洞村和吉安村2个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经过3年帮扶,两村集体收入和贫困户人均纯收入均得到翻倍,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104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多元,2条贫困村和全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第二轮扶贫工作也在此画上句号。

2016年,我再次说服妻子,踏上了第三轮扶贫开发的征程,从紫金转战广宁,参与帮扶肇庆市广宁县赤坑镇合成村、北市镇国光村两个省定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2019年初,新三年精准扶贫计划开始,领导询问扶贫组成员的意愿时,我第三次打通了妻子的电话。扶贫也许是我一生所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这么多年都熬过来了,我不想半途而废,想与乡亲们一起见证胜利的时刻,最终我与全体队员一道选择留下,誓言一定要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不获全胜,绝不收兵。

通过多措并举,国光村40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 6000多元增至2020年的17000多元,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的2.95万元增至2020年的11.1万元,2019年底国光村相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村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2020年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我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有幸到北京参加会议。作为全国近百万驻村干部中的一员,作为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感到无比自豪,也非常珍惜被授予的这份荣誉。这不仅是对我个人多年扶贫工作努力的认可,更是对中山市扶贫工作组全体成员的认可。

到北京参加会议,我认识了不少为脱贫攻坚事业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战友”,他们有身残志坚的脱贫户代表,也有十几年如一日奋战在扶贫一线的驻村干部代表,他们的事迹让我非常感动,也让我深受鼓舞。“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这份荣誉,共同属于参加过脱贫攻坚战役的每一位战友及其家人,属于一直以来关心支持扶贫工作的单位、组织和热心人士。

十年扶贫路,让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信心与决心。现在,无论身处何地、变换何种角色,我会继续坚守为农村事业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在需要我的地方,竭尽所能继续为农村事业贡献全部力量。 

    聚焦基本民生 确保“两不愁三保障”   

经过10年的帮扶,我更深刻地认识到让贫困地区人民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是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而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既要“授之以鱼”,解决深度贫困,实现直接脱贫,更要“授之以渔”,增加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持续增加基层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广宁县北市镇国光村贫困户张炳水家,是因病致贫的贫困户,他长年有病在身,医药费成了整个家庭的重担,一家五口曾挤在破旧、漏水的泥砖房里;同村另一贫困户家庭,父亲残疾无劳动力,母亲打散工,还要供养3个小孩读书,其中一个女孩还患上骨癌……扶贫道路上,我看到了无数个因病、因残、因学等原因陷入贫困深渊的家庭。

作为扶贫干部,我与队友的首要任务,就是帮助这些贫困户解决问题。每去一个贫困村,我和扶贫队的同事们就像“魔法师”一样,充分利用各项扶助资金,帮助当地改善村容村貌、增加公共设施、扩宽村路村道。

就拿危房改造举例,有时候,为了劝说贫困户搬离危房,我和同事磨破嘴皮,不厌其烦地上门做思想工作,常常在村民家中一坐就是几小时,与他们促膝长谈,弄清楚他们为什么不愿搬离,心中有何疑虑。沉到基层一线,就会发现很多问题,新家面积、风水、邻里问题等一系列事情,这些看上去虽然是芝麻大小的事情,但确确实实是村民所关心。

类似的事情太多,慢慢地我也总结出一套经验,让村民相信扶贫干部,要真正走入田间地头和贫困户家中,换位思考打开他们的心结,如果扶贫期间能学会当地的语言,用当地的方言与他们沟通交流,村民会从心底里更快地接受扶贫干部。有了村民的支持,后续开展任何扶贫项目,都将一帆风顺,扶贫成效也更加明显。

国光村的旧桥被暴涨河水冲垮了,我们就用扶贫资金给村民新修了应急便桥,沿线还安装了路灯,一个村子共修了100多盏,村民不用在摸黑、打手电筒走夜路,新修的村文体广场和文化室,让村里老人、孩子也有了聚在一起的地方。

通过危房改造政策,张炳水一家住进了新房子,我们通过政府资金帮张炳水一家购买了城乡医疗保险,让他及时享受大病医疗救助等医疗政策。那个患了骨癌的女孩,我和队友也帮助他们申请医疗保险、医疗救助金等,并发动社会筹款10万元,帮助这个贫寒家庭渡过难关。

基层扶贫干部资源有限,为了更好、更全面帮助每个贫困户,我和队友将微信朋友圈用起来,经常转发一些贫困户的事情,帮他们卖农特产品,捐资助学等,不知不觉,一年之内,我竟然发了200多条有关帮助贫困户的朋友圈信息。

每天在村中,上山下乡,三餐不定,虽然很辛苦,但是帮扶过程中收获更多,也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事情。有个贫困户家庭一家四口,只有一个劳动力,两个女孩都在读书。这些年,中山的彩虹公益助学团一直有资助村里的贫困户学子,但读大专的大女儿谢绝了资助,她说能靠勤工俭学赚取生活费。

教育改变命运,扶贫扶智也扶志,既要扶上一代也要扶下一代,这样才能彻底挖掉“穷根”,从根本上改变贫困面貌,造就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这些贫困户下一代孩子的自强、独立,让我看到了他们摆脱代际贫困的希望。 

    聚焦产业合作 增强“造血”功能    

脱贫是底线,富民才是关键。“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而深山资源富集,聚焦各地特色产业优势,通过产业带动,让“资源”变“资金”,激发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才能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的困难。

无数次,我走在国光村蜿蜒的山路上,来到扶贫产业青花椒基地,这小小的10亩地,凝聚了这我们扶贫干部的所有心血。我们每天与为青花椒树除草、浇水、施肥,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着这一大片青花椒林,等到收成之后,村集体将又多一笔收入。

这几年,我和队友帮助国光村大力发展大芥菜、青花椒等种植产业,10亩大芥菜基地 2019年产出近1.5万公斤大芥菜,通过“公司+合作社+工会”订单销售模式获得销售总收入6.8万元,成效显著,为村民建立了稳定发展长效机制。

扶贫路上有汗水、有泪水、有心酸,但同时也有欢笑、有感动、有收获。这一路上,我印象最深就是全体扶贫干部和全村有劳动力的村民,齐心协力收大芥菜的事情。

2018年下半年,我们在国光村因地制宜,充分利用有利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建立了占地11.55亩的大芥菜基地。基地位于“南粤第一山”螺壳山下,海拔均在800米以上,常年云雾环绕,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冬季有霜冻,有利于大芥菜糖分聚集和营养成分提高,基地还利用山泉水浇灌,施农家肥,使出产的大芥菜口味极佳,纯绿色无污染。


2019年1月,林德全在国光村帮村民收割大芥菜。

临近年关,大芥菜青翠欲滴,长势喜人,一场大丰收尽显眼前。可天公不作美,天气预报显示,3天后气温骤降或许会下雪,所以2万颗新鲜的大芥菜必需在3天内收割上市,否则就可能枯萎蔫坏,那时人手不足,运输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焦虑了一天。

没有办法,为节省成本,整个坦洲扶贫工作组全体成员和国光村全体干部团结一致,跟20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一块亲自动手,下地收割、人工包装、上车装运全程参与。大芥菜全部包装上车后已经是2019年1月7日凌晨,寒风瑟瑟中村民和扶贫干部忙前忙后,没有一个人有怨言,那种心在一处的感觉真的好极了。

1月8日,我和队友们又马不停蹄地驱车300多里,把包装好上车的大芥菜运回坦洲,将客户订购的大芥菜一一送货上门。田头地边、村头巷尾、工厂车间、机关饭堂等都留下了我和同事送货上门的身影,那天晚上忙到凌晨0:30才全部送完。大芥菜卖完,我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那天晚上躺在床上很快就睡着了,做了一个美美的梦,梦中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我们和村民们聚在一起庆祝。

当然,扶贫中,这样紧急售卖农产品的时候并不常见,后来在中山市扶贫办驻肇庆市广宁县工作组的推动下,中山市对口帮扶农产品北市镇展销中心正式走上运营正轨,我们国光村也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村民们的农业产品终于有了去处。日常我们农业合作社负责收集农户的土特产销售,北市镇展销中心则是一个更大的农特产品售卖平台,农特产品的包装、运输、冷链等问题也都全部完善,此外还有专业的电商人员进驻,也能帮助村里的农户进行线上线下销售农产品。现在整个广宁县,搭建了南街镇、北市镇2个展销中心,整个广宁县的消费扶贫织成了一张网。 

    聚焦稳岗就业 筑牢民生之本    

为贫困户牵线搭桥,外出务工就业脱贫是模式之一,而更多的贫困家庭没有适合外出务工的劳力,或是需要照顾家庭不能外出务工。我们扶贫工作队必须想方设法,使贫困户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才是实现真脱贫、脱真贫的最重要一环。

很多贫困家庭的成员难以摆脱贫困,就是因要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帮助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实现家门口就业是最好的办法。我和同事们一方面在附近的工厂、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挖掘适合岗位,一方面鼓励贫困户应聘各类公益岗位,如村保洁员、政府食堂及后勤人员、公路养护工、电商服务员等,工资从1000多到2300元不等。在国光村,我们以就业扶贫为导向,实现28人稳定就业,其中帮助转移到市外就业13人,设置公益性岗位等就近就业15人。

贫困户张新海,每天一大早就拿起扫帚,提着袋子,收集农户垃圾,清扫路道,清理沟渠垃圾,从不留卫生死角,地上的塑料袋、纸屑、烟头、枯枝烂叶,他都会捡起来装进随身携带的垃圾袋。自从当上了保洁员,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张新海的生活过得很充实。这真是件一举两得的好事,既增加了张新海的收入,又美化了村庄,实现了脱贫与保洁双赢。

2020年疫情期间,村中2名贫困户无法正常返岗上班,如果不上班他们原本已经脱贫的家庭,很可能再次面临贫困。根据他们的学历知识和自身技能,我们扶贫工作队经过多方打听,终于在唯品会给他们找到了工作机会,一个成了仓管员,一个成为了一名司机。看着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踏实努力工作,我突然感觉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此外,为了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我们以资产扶贫促增收,利用扶贫资金投入小水电、工业园区、林木抚育、农贸市场、光伏发电等项目,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20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人每年获得1800元分红,20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人每年获得400元分红,国光村每年获得6万元分红集体收入。

通过多措并举,我所帮扶的国光村41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6400元增加至2019年的14000元,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的2.95万元增加至2019年的11.1万元,2019年底国光村相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村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帮助了很多人 唯独亏欠了家人    

扶贫工作一干就是10年,很多人都很好奇我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其实,从2010年12月参加扶贫工作开始,我从一开始对扶贫工作的新鲜与好奇,到后来一步步见证广大贫困落后地区,经过扶贫干部帮扶后,各个村容村貌和困难群众的生活都得到巨大的改善,许多贫困群众的孩子也通过“扶贫扶智”,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广大贫困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增强。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扶贫工作所带来的,他给我带来成就感和使命感,是促使我坚持10年扶贫最重要的原因。

扶贫工作很有意义,但随着我两个女儿的依次出生,我也曾动摇过。从2010年参加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每周一上午出发成了惯例,每周五我再从驻点帮扶地回来,只有周末才能挤出一点时间陪伴家人,有时候忙起来甚至周末的不能回家,对于家人的陪伴、孩子成长过程的缺席,我感到非常愧疚,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更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

我帮助了很多人,唯独亏欠了家人。2018年,大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为方便孩子上学,妻子特地从坦洲乡下公婆家独自搬出来住在镇上。那时两个孩子,小女儿1岁多,大女儿5岁不到,我父亲身体也不好,妈妈也还没有退休,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妻子一人照顾孩子。一天夜里凌晨2点醒来,小女儿高烧40摄氏度,窗外下着大雨一片漆黑。无奈之下,妻子叫醒熟睡的大女儿,冒着大雨连夜开车40多分钟,带小女儿前往珠海看病。到达医院停车时,因为抱着女儿,她全身都被雨淋湿了。妻子说,那天晚上看急诊的病人好多好多,等待时间很长很长,我能感受她的无助,我觉得特别揪心。

抉择很难,过程很痛苦,眼看着全国就要脱贫了,我不想放弃,更不想让孩子认为父亲是一个半途而废的人,我要给他们树立良好的榜样,我要与乡亲一起见证全国全面脱贫胜利的时刻。

一次次说服家人,一次次踏上一轮又一轮的新征程,我终于实现了我当初的诺言,站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我终于能给家人和贫困群众交上一个满意的答卷。这次获得的荣誉,不仅是对我扶贫10年历程的一种鼓励,也是对我今后工作的一种鞭策,我会再接再厉,继续砥砺奋进做好接下来的各项工作。


【成绩单】
2010 年至 2013 年,林德全参与帮扶汕尾市陆丰市城东镇军潭村、炎围村和淡水村3 个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实现各村集体年经济收入16万元,781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 9000 多元,3 个贫困村和全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2013 年至 2016 年,林德全参与帮扶河源市紫金县古竹镇上洞村和吉安村2个省定贫困村扶贫工作,实现两村集体年经济收入每村 12 万元,104 户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9000 多元,2个贫困村和全部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各项民生得到明显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6年4月后,先后参与帮扶肇庆市广宁县赤坑镇合成村、北市镇国光村两个省定贫困村精准扶贫工作。

2018年10月开始,林德全在国光村驻村帮扶,曾兼任扶贫工作队队长,后为扶贫工作队队员。以民生实事为抓手,林德全他们完成了自然村村牌设置、应急便桥抢修、国光村路灯、石仔㞧村文化室、文体广场等民生项目,国光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大幅提高;以产业扶贫促发展,帮扶国光村大力发展大芥菜、青花椒等种植产业,10亩大芥菜基地2019年产出近1.5万公斤大芥菜,通过公司+合作社+工会订单销售模式获得销售总收入6.8万元,成效显著,建立了稳定发展长效机制。

以消费扶贫为导向,林德全他们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利用周末回中山机会,推销番薯、腐竹、蜂蜜等扶贫农产品,通过合作社协助贫困户及农户销售农产品累计超11万元;以就业扶贫为导向,实施就业奖补,实现28人稳定就业,其中帮助转移到市外就业13人,设置公益性岗位等就近就业15人,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以资产扶贫促增收,利用扶贫资金投入小水电、工业园区、林木抚育、农贸市场、光伏发电等项目,帮助贫困户稳定脱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国光村20户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人每年获得 1800 元分红,20户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人每年获得 400元分红,国光村每年获得6万元 分红集体收入。通过多措并举,国光村40户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6000多元增至2020年的17000多元,村集体收入由2016年的2.95万元增至2020年的11.1万元,2019年底国光村相对贫困户和相对贫困村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口述:林德全
◆文字整理:陈雪琴 
◆图片由被访者提供
◆栏目统筹:黄启艳
◆策划统筹:方嘉雯
◆编辑:陈吉春
◆二审:方嘉雯
◆三审:赖友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