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 | 重温抗战历史 汲取奋进力量
栏目:城事 来源:中山日报 王洁 发布:2025-09-01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与日本军国主义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中国人民同支援中国抗战的国际力量一道,筑起了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凌侵略的坚强壁垒。在抗击外来侵略的进程中,中华民族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纪念这一伟大胜利80周年之际,回顾艰苦卓绝的抗战历史,认识抗战胜利的重大意义,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领悟抗战胜利历史的宝贵启示,对于我们在新形势下增强民族团结,更好应对前行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作用。

一、要清醒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抵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伟大历史转折,具有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彰显了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捍卫民族独立的坚定决心。在面对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时,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在全国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指引着中国抗战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一致,抵御外侮。从平型关大捷到黄土岭之战、从百团大战到雁门关大捷……无不彰显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定决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日军侵华的野蛮行径,在给中华民族带来沉重苦难的同时,也激起了中华儿女内心的仇恨和愤慨,唤醒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勠力同心的抗日决心,全民族的高度团结为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战屡败的耻辱历史,提振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得大家认识到,只要中华儿女全部团结起来,就是一股坚不可摧的强大力量,为民族复兴厚植了牢固的思想根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作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历史转折,为新中国的建立和民族复兴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全球争取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毛泽东同志指出:“四亿五千万的中国人占了全人类的四分之一,如果能够一齐努力,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创造了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永久和平的贡献,无疑是非常伟大的。”中国是亚洲大陆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国家,最早举起反法西斯战争的旗帜,最早开辟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战争中中国军民共歼灭日军近280万人,是消灭日本法西斯军队最多的国家。可见,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为争取世界和平贡献了积极力量。

二、要准确理解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伟大抗战精神不仅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抵御外侮、顽强斗争的生动写照,更是激励中华民族拼搏奋进,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动力源泉,要准确把握、深刻理解其内涵,才能从中汲取不断前行的奋进力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传承,早在《战国策·西周策》中就有记载策士游说周君时提出“周君岂能无爱国哉”的诘问,清代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论断更是强化了国民的爱国意识。抗日战争极大地激发了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在爱国精神的指引下,一批批宁死不屈的革命烈士、一群群英勇无畏的英雄人物义无反顾地投身到这场关系民族危亡的伟大斗争中,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进行着可歌可泣的斗争。他们的光辉事迹时刻提醒着我们,无论何时都要“以民族国家利益为依归”,只要万众齐心、就能够形成坚不可摧的巨大能量。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舍生取义”的高尚气节,战国·孟轲《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记载:“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一高尚气节的传承激励着中华儿女面对国难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东北抗联首领陈翰章,面对日军的重重包围,以宁死不屈的钢铁意志挺起了中华儿女抵抗外侮的精神脊梁。铁血女英雄赵一曼,几番遭受日军的残忍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她用生命告诉世人“只有抗争到底,才能赢得尊严”。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事迹为我们诠释着英勇不屈的民族气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更要传承英雄之志、砥砺民族气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现实境况,我们的战士都是以血战到底的信念为支撑,奋勇抵抗日本侵略者。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建者杨靖宇,在弹尽粮绝时仍以草根果腹的坚强意志孤身与敌人周旋了五个昼夜,以视死如归的坚强意志战斗到生命最后时刻。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将领左权,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转移,在战场上壮烈牺牲……这些鲜活的例子为我们展现了中华儿女铁骨铮铮的英雄气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也要始终保持战略定力,不怕艰险,坚定信心,勇敢面对和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在抵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前赴后继地奔赴战争最前线,“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到不了战争前线的,也想方设法掩护战士、捐赠钱粮等等。中山“杨家将”的母亲谭杏就是中山人民支持抗日的典范,五桂山抗日根据地建设初期,她听说部队经济困难,就把自己大半生积存下来的9000多元和几千公斤稻谷捐给部队,还将自己结婚时陪嫁的金戒指、金项链等变卖后将款送给部队。谭杏在大儿子杨日韶牺牲在抗日战场后,又先后把5个子女全部送到游击部队。这样义无反顾地支持抗战,就是因为有着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现如今,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也需以坚韧不拔的信念迎难而上,才能赢得主动、赢得未来。

三、要深刻领悟抗战胜利历史的宝贵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庆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是要铭记历史、警示未来,动员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奋发有为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鉴古知今,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要善于从中总结经验,准确领悟抗战胜利历史的深刻启示,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汲取赓续奋斗的磅礴伟力。

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引领正确斗争方向、实施准确战略方针、凝聚全民族抗日救亡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有效应对前行道路上的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必须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到实处,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

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广泛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等策略,将亿万民众转化为抗战力量,形成了“全民皆兵”的战争格局。中国共产党严明的军队纪律和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汇聚起了团结一致抵抗外来侵略的磅礴力量。始终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获得拥护的关键密码,无论何时都要坚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紧紧依靠人民交出了一份又一份载入史册的答卷。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继续坚持把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时刻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心系群众、情系百姓。

要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经历过战争的惨痛,才更懂得和平的珍贵。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坚定了中国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局势加剧动荡,全球挑战层出不穷,但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在发展、文明、生态和安全等领域都向全球发出倡议,展现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责任使命,彰显了中国胸怀天下的大国担当。中国人民要始终坚持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为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师


编辑 陈家浩  二审 朱晖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