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肇庆行(14)中山扶贫干部的“双城生活”
栏目:城事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10-28

从中山到潮州,半天多的车程;从中山到肇庆,开车只需三四个小时,要是来一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真是一次不错的享受,但要你过着这样“双城生活”,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一次,在两地之间跑来跑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从2016年开始,中山定点帮扶潮州市、肇庆市两市131条省定贫困村,共派出386名扶贫干部常驻扶贫一线。这386名扶贫干部过的就是这样的“双城生活”,他们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从不同的岗位一头扎进农村,时间长的,已坚持了五年、三年,时间短的,也有一年半载。

面对地理位置偏僻的穷山村,面对素未谋面的村民,他们将如何应对“双城生活”,并迅速转换角色,带领贫困户走向富裕?来听听几位驻村扶贫干部代表们的心声。

(一)如何应对“双城生活”?

这群扶贫干部大多是70后、80后,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生重要阶段。他们是如何应对“双城生活”,平衡工作与家庭的?

“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吴剑凡(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对口帮扶肇庆广宁县庄源村第一书记)

吴剑凡:2019年3月7日下午接到通知,征求父亲和刚动完手术住院在床的母亲以及妻子三人的意见后,于3月8日上午前往扶贫路上。家人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也就解决了“双城生活”最大的困扰。

从庄源村到中山,行车畅通时路程需要约3小时,不畅通时就无法估计,曾经赶过6小时的路程。往返穿梭于肇庆和中山两个城市之间,源源不断的工作是解决双城生活不相适应性最好的调节剂。

2019年,基本每周都可以回中山一趟,今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期间有约4个月没有回中山。回到家中,也只有少部分的时间用于好好补觉。作为家里的“支柱”,还要陪护刚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照顾一年内动了两次手术的母亲或者回家修修补补水电等。

“工作一忙,就没想那么多了”
——李磊(中山市石岐区对口帮扶肇庆怀集县三镇六村工作组组长兼上亭村第一书记)

李磊:2019年5月10日开始到肇庆市怀集县扶贫,一般周一上午出发,从石岐开车到村,周五下午离开村回石岐。两地生活的困难主要有三个方面:每周往返,路途奔波辛苦;二是离开家人,无法照顾家里老人和小孩;三是跟单位和中山很多同事、朋友久无联系,有种孤独感。

面对长期的“双城生活”,主要靠自我调节,另外工作一忙,也就不想那么多了。在上亭村,可以不夸张地说:“晚上没有路灯和手电筒,都可以摸黑走到全村55户贫困户的任何一户。”因为运动多,尿酸从之前的320多降低到210多。

家里的支持,也是我前行的动力。我岳父岳母70多岁了,都有高血压、血管堵塞等疾病,听说我要外出扶贫,他们二话不说,就赶紧过来帮我照顾9岁的儿子和5岁的女儿。之前,我也带着两个孩子来过村里,去慰问贫困户等,孩子们体验过后,已经不会怪我没在家里天天陪着他们了。

先做好工作与家庭兼顾准备
——梁德全(中山市板芙镇对口帮扶肇庆德庆县益村村第一书记)

梁德全: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工作多而繁琐,不觉得辛苦,每周或者半个月一次来回跑,也不觉得辛苦。但是,让我牵挂的,就是老婆和孩子,儿子6岁,在石岐上一年级,而老婆却在板芙上班,每天上下学接送成了问题。我老婆虽然非常支持我,但每一次都在倒数着我回中山。有时候,晚上住在村里睡不着,想老婆和孩子们了,通过视频和孩子们见面,听到孩子们一声声“爸爸你什么时候回来”时,就觉得特别愧疚。

我认为,作为扶贫干部要第一时间做好“工作与家庭”兼顾的准备。家里关系处理好了,才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做工作,才会有更多的心思去考虑村民群众发展的事。现在,我老婆、孩子都习惯了,也非常理解并支持我的工作。周末回来的时候,我一般都是和老婆孩子在一起,利用这两天时间多陪陪他们。

和老婆视频聊天相互鼓励
——谭汝枝(中山市小榄镇驻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铺头村第一书记)

谭汝枝:自2019年5月派驻潮州以来,已有一年半的时间了。现在想起来,时间过得蛮快的,当中也是有苦有乐。其实,当时正因为有家人的支持鼓励,才使我安心报了名参加扶贫工作。老婆经常跟我说:“你安心去潮州吧,家里的事有我在!”

我平时每周来回中山和潮州一次,有时遇上考核检查或领导调研,也会半个月甚至三个星期才回家一趟。虽然说上班一次已是千里、至少需要5个小时,不过,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看看书、听听音乐,很快就到潮州了。对于没时间照顾家庭,我是很愧疚的。所以每当晚上不用加班写材料、走访贫困户的时候,总是喜欢跟家人视频通话,跟老婆聊聊天,教还未上幼儿园的小儿子学学讲话,大家相互打打气鼓励一下,也慰相思之苦吧。

没成家,最长半年没见家人
——陈栩彤(中山市大涌镇对口帮扶潮州饶平县新丰镇溁东村工作队队员)

陈栩彤:我是1997年出生的,应该来说,是扶贫队伍里面最小的。我2019年8月开始到这边扶贫,因为没有成家,回家的时候不固定,最长半年没有回去。现在已经把潮州当成大半个家了,基本生活都在这边,和家人的相处更多的是微信、电话。

(二)如何快速转换角色?

这群扶贫干部们来自于不同岗位,在开展扶贫工作之前,他们或许只是在某一领域上开展流水线式的工作,如今扎根农村成为村干部后,必须从党建、医疗、经济等方面全面掌握,比如发展“一村一品”,引进一个产业,相当于当了一次创业者,销售一次产品,相当于做了一次买卖。期间,他们是如何快速转换角色的?

多学习,扶贫一年多“胜读十年书”

李磊:我来扶贫前在石岐区经信局工作,来到新的岗位,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需要掌握全面工作,还要学会如何村民打交道。我办法就是多学习,多向扶贫老前辈学习,多向当地镇、县扶贫办学习,同时多沟通、多了解,熟能生巧。通过一年多的扶贫工作,对我本人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有点“胜读十年书”的感觉。

要说在工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遇到不讲道理的贫困户,需要想很多办法,从多方面入手解决。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只要真心对待,为贫困户好,他们都会慢慢理解和支持的。比如有户贫困户叫莫炳南,家里居住环境较差,没厕所,客厅木材堆了一堆,乱七八糟,不管怎么劝说都不听,后来利用晚上走访,聊家常,并发动他到中山打工。现在家里安装了厕所、自来水,购买了新电视机,客厅整理得干干净净。

全面掌握政策,遇事快速反应

吴剑凡:离开行政机关岗位,投身到扶贫一线,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挑战,对村级事务一无所知,既期待又忐忑。首先遇到的不是政策掌握问题熟练程度,而是扶贫工作的时效。一周时间交接工作,就走马上任;加上当地政府工作的特殊性,很多扶贫统计汇报等工作和任务,都是上午通知中午就要报,中午通知下午就报;对该项工作都不了解就要统计汇总上报或者任务项目实施,更不说融会贯通。

其次就是扶贫政策掌握,扶贫政策涉及党建、医疗、社保、医保、教育、国土、建设、税务以及水电网络供应等方方面面,大到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小到扶贫惠民政策等都要掌握。

其实,要想全面掌握,要快速反应,没有捷径,唯有多花时间,一边学习一边工作取经。

多学习、多走访、多思考

梁德全:扶贫之前,我在板芙镇政府分管综治维稳等工作,下属还有中层干部和办事员,开展扶贫工作之后,我必须直接和当地村民打交道,什么事情也都必须亲力亲为。另外,来到村里工作后,必须全面掌握各方面的政策以及多方面为当地村民考虑,包括衣食住行、柴米油盐都要去为他们考虑,实实在在、真心真意地去为他们做点事情。所以,首先必须多学习,多走访,多调研,其次得多和当地政府部门沟通,了解当地的民情、民风等,还有就是要多思索,比如把中山花木引进来,就要去像一个生意人一样,去打动企业,同时也要说服村民。

认真钻研,用心聆听

谭汝枝:对我来说,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是工作性质的转变,从卫生健康系统干部转变为扶贫干部、驻村第一书记,政策知识面从单一部门向全面全局转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的转变,我认真钻研扶贫领域的政策法规和惠民措施;用心聆听贫困户的所需所求;虚心向驻村老队员和村干部学习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为了建设好产业扶贫项目——铺头村佛手产业基地,我经常上网查找有关佛手果的种养资料,经常去佛手基地跟正在工作的贫困户交流学习,还跟前来指导的省农科院专家请教佛手果管养技术。

“一直在学习中”

陈栩彤:以前的工作都是和文字打交道,现在的工作是白天和贫困户聊家常,到产业基地看果树的种植,晚上回办公室处理贫困户的户档资料、扶贫系统管理等。虽然辛苦了一点,但切实感受大自然,看着农产品的成熟结果,看着贫困户的生活一步步改善,还是很有满足感的。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

(三)孩子眼中的爸爸

5岁的凝凝是扶贫干部李磊的女儿,今年1月份,李磊曾经带着她去过上亭村,并且去慰问了村里贫困户以及留守、残疾儿童。“爸爸上班的地方(上亭村)好玩,可以和很多哥哥姐姐一起玩!”凝凝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我还知道扶贫是什么意思,就是可以去帮助别人,我也要去!”

记者问她是否知道爸爸在哪里上班,在干什么,她说,“知道,在很多山的地方,也是在帮助别人。”

6岁的恩恩是扶贫干部梁德全的儿子,去年,梁德全带着他去过德庆益村,小朋友还把自己不玩了的玩具带去村里,送给了村里的小朋友。“叔叔,爸爸工作的地方,是不是很多小朋友还不穿鞋子的,我上次去那里玩了,有几个哥哥姐姐都不穿的。”恩恩说,“我妈妈和我说,爸爸很棒,在大山里帮助别人。”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夏亮红
◆图+5/记者 缪晓剑
◆编辑: 周振捷
◆二审: 张鹏
◆三审: 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0124人浏览   2024-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