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山“十四五”·解读丨高质量发展未来可期 五年重塑一个新中山
栏目:专题 来源: 发布:2021-06-11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市重振虎威、加快高质量崛起的关键五年。

《中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规划》),为中山市未来5年乃至15年定下了发展目标、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路径、发展着力点,描绘了未来5年重振虎威、经济高质量崛起奋斗目标的前进蓝图,并进一步提出了2035年远景目标。

历史长河,总在峰回路转处,激荡出最壮阔的波澜。“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发展历程中极不寻常的五年,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这五年,中山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一艘巨轮,在完成换挡的同时还要同步拐大弯,两个动作同时操作、同步进行,难度可见一斑。但也正是这五年,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这份《规划》既是宣言书也是作战图,更是全市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十四五”规划建议的核心要义体现在“新”上,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具有内在逻辑。统计全文不难发现,“新”也是一个高频字,新理念、新水平、新提升、新突破、新建成、新态势……这一个个“新”字,代表的是我市在未来城市战略方向上的前瞻性谋划,传递出的则是城市全方位求新求变的强烈信号,令人期待憧憬的同时备受鼓舞。谋之愈深,动之愈利。五年的工作描绘在一张蓝图上,重点工作千头万绪、包罗万象,要领会好和实施好这张蓝图,就需要我们以更高的站位和更广阔的视角,准备把握《规划》中的诸多内在逻辑和重要关系,我把它简单概括为“一个判断五种重塑”

一个判断是指从长期来看,时与势依然在我。《规划》提到,“十四五”时期,我市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尽管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不确定性显著提升,但我市产业基础扎实,城市功能加快完善,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的基础依然坚实,应对重大风险和挑战的能力不断增强。毋庸置疑,多重重大战略机遇叠加,各类有利因素不断集聚,正在加速重塑一个新中山。我市面临“双区驱动”重大机遇,特别是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车,将使中山成为珠江口东西两岸融合互动发展的枢纽,有力牵引带动我市加快高质量发展。从历史上来看,大通道势必将带来经济地理版图的重新改写,我市身处大湾区C位,更加注重战略的引领性作用,就一定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是重塑新空间。以开放型的战略视野,我市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调整,发展与演进的趋势是什么?如何构建与打造更具实力、更富活力、更有魅力的国际化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城市未来框架?长期以来,我市镇域经济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导致市级统筹能力客观上被削弱,小马拉大车的现状,承载不了中山逐鹿世界湾区的城市抱负。从内部空间来看,此次《规划》给出的路径是,坚定不移实施城市环湾布局向东发展战略,加快产业梯度布局和城市功能科学划分,进一步拉大城市发展框架,构建“三核两带一轴多支点”城市发展新格局。从外部空间来看,《规划》则提出中山要积极推动深中一体化,对接深圳都市圈建设、全面对接广州都市圈和共建珠江口西岸都市圈。

二是重塑新枢纽。《规划》提出,要打造湾区西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更具辐射力的对外通道体系。加快构建高铁、城际、地铁、高速、快线、港口等无缝对接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形成东承西接、南北贯通的交通格局,实现与珠三角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从历史经验看,对于一座枢纽城市来说,重要的不仅是户籍人口、常住人口,也有来来往往的人口。现代财富是在来来往往过程中创造的,在大大小小的节点上积聚,再向整个网络辐射、服务。我市要成为世界湾区的枢纽城市,前提是要加快实现硬联通、软联通、智联通、企联通、心联通,追求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的辐射,从而实现创新型、服务型、开放型、总部型、流量型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是重塑新经济。当前,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万物皆数据”的新时代,我们的生产生活也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也指出,“十四五”时期,要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此次《规划》提出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经济生态圈。巩固数字经济关键优势产业,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两大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推动家电、家具、五金、灯饰等传统产业走好数字化转型之路,带动更多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有句名言说,“趋势才是我们永远的朋友”。对城市而言亦然。数字经济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新的转型风口,我们的企业要做快速变化中的行动者,牢牢抓住机会,就一定能在变化中取利。

四是重塑新能级。《规划》提出,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发展承载力吸引力。围绕塑造湾区一流城市形象,大力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构建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增强城市发展承载力吸引力。在充分彰显城市魅力特色上,我市计划依托依山、沿江、滨海的城市地理特征,打造“一芯——五桂山、一脉——岐江河“一河两岸”、一链——翠亨新区南朗的滨海沿线、多廊多点”的魅力空间体系。世界城市发展的实践证明,城市的持久繁荣在于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不断提升。惟有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才能实现“近悦远来”打造网红城市,不断凝聚高端生产要素的落地。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是实现打造“湾区枢纽、精品中山”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

五是重塑新力量。《规划》明确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打造大湾区人文地标城市、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软实力也是硬道理。我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提出打造 “人文地标城市、高品位文化引领型城市”,实则上是“以文化城”,用文化软实力促进城市发展。此外,从文化的视角看创新,文化创新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引领。当前,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文化的带动作用,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城市发展路径。我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人杰地灵、文脉兴盛。过往历史证明,什么时候文化走在前面,也正是中山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火红年代。所以,我市以文化引领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期间的城市战略正当其时!

蓝图已经绘就,实干则永远是最质朴的方法论。只要我们坚持一张蓝图画到底,一以贯之抓落实,有理由相信,我们就一定能走出一条重振虎威、高质量发展的“兴中大道”!


◆中山日报社新媒体中心
◆文/中山市香山智库研究院院长、时事评论员 项俊波
◆编辑:曾淑花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