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两名特教老师赴昭通支教,听听她们讲述的故事
栏目:视频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0-09-07

不会写汉语文字就用画图与老师交流,白天上完课晚上还通过视频与老师沟通联系……7月25日—8月24日,2020年中山市残联扶贫援助昭通市绥江县残疾儿童康复培训班在绥江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举行,来自广东沿海地区优质康复资源很受欢迎,计划只有40多名残疾儿童报名,最后儿童和家长一共来了110多人。来自中山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的王德娜、李慧兰两位老师参与此次支援交流。近日,返校开学的两名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段难忘的支教经历。

当地家长“求知若渴”

对残疾儿童来说,0—6岁常被称为残疾人的康复“黄金期”,中山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为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脑瘫和自闭症4类学龄前残疾儿童提供系统的早期康复教育。

李慧兰说,到达昭通后才发现当地的康复资源是如此的有限。绥江县残疾儿童康复中心是由两名残疾家长向当地残联在近年申请建立的,中心成立后,两名家长当起了中心的老师,无论是两名老师还是其他报名前来的家长,她们对康复知识和授课技巧“求知若渴”。

李慧兰在7月25日到达绥江,她坦言,尽管出发前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当地的情况仍让自己感到有些意外,“我以为只需要向老师和家长传授康复的技巧,没想到很多孩子们也出现在课堂上。而且,除了患有孤独症的孩子,脑瘫、听力障碍等不同症状的孩子也在家长陪同下前来听课,他们的年龄跨度也相对较大。”

根据这一情况,李慧兰及时调整了课程内容,尽管如此还是很吃力。“来听课的家长以上了年纪的长者为主,大部分也不识字。为了让他们也能听懂专业的课程并持续产生兴趣,我特地将生活技能训练设定为第一堂课的内容。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奶奶积极跟随我学习为孩子设计康复游戏的方法,虽然不识字,她会用图画将游戏所要用到的道具全部画出来,然后主动向我请教。”李慧兰笑着说,在课间和晚上她们还经常收到家长的求教电话和视频。“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孩子改变一点是一点,哪怕有的孩子已经错过了0—6岁的康复黄金期。”李慧兰既感到欣慰也感到无奈。

孩子发生可喜改变

王德娜是中山市残疾儿童教养学校脑瘫组的一名教师,她来到当地发现,脑瘫在当地误诊率很高。“在中山,这可能是20多年前才会发生的事情,但她们当中很多脑瘫的孩子都有着类似的经历,在地方医院被误诊,错过了黄金的康复期。”

王德娜说,她的一名学生圆圆(化名)是因母亲在怀孕期间一氧化碳中毒导致的脑瘫,因为误诊为“缺钙”等其他疾病,到7岁才被发现是脑瘫。奶奶带着圆圆来到中心时,她头部下垂的角度已经严重异于常人,手脚全部蜷缩成一团,平时不是由奶奶抱着就是躺着。经过一个月的训练,目前圆圆已经可以自己抬起头来,坚持5分钟。而在矫正器的帮助下,也可以直起腰板坐5—10分钟。

“圆圆比起一般脑瘫孩子学习能力很强,可惜错过了康复期,但这已经是了不起的改变。当她的奶奶哭着问我,孙女是否可以有一天站立行走,我只能将不乐观的事实告诉她。圆圆只能将手部的能力锻炼好,适当地提升其自理能力。”王德娜说,如何帮助家长建立一个合理的预期,并提供合理的训练建议同样重要。

如果说前半段是传递康复理念,支教的后半段时光,两位老师活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有需要的家庭进行个案辅导,李慧兰表示,支教的时间终究有限,为了让当地的老师和家长能持续引导孩子进行康复训练,自己便传授制作观察表的方法,通过行为分析找到孩子的症结,对症下药。

市残联透露,此次暑期交流结束后,中山市将继续加强对昭通市残疾儿童康复帮扶工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残疾儿童康复业务交流,把中山残疾儿童康复经验和做法传授给对口帮扶的昭通市残联,助力当地脱贫攻坚。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徐钧钻 见习记者 陈家浩
◆图+2/记者 王云
◆视频摄制/陈晨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