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行(1)教育援藏,“机器人”点亮孩子梦想
栏目:视频 来源: 发布:2020-09-03

前言

2020年8月20日,由中山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川藏线)第二轮主题采访报道活动”活动启动。8月20—29日,本报记者随采访团走进中山对口援建的西藏自治区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白玉县和巴塘县。工布江达与甘孜大部分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中山的援建干部们响应中央号召,带着中山人的博爱精神勇敢走上高原、挥洒智慧与汗水、携手藏族同胞,共同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用记者的笔和镜头带大家一起浏览川藏线风光,寻找风光背后的中山人故事。

记者的第一站从工布江达县开始。2016年7月,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中山市对口支援西藏工布江达县。该县是林芝市平均海拔最高的县(3600米),也是广东援藏史上海拔最高的受援地,条件任务相对更为艰巨。目前广东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队中山工作组的援藏干部在此援建。

▎这群孩子,只在电视里见过机器人

西藏工布江达县仲莎乡中心小学建在群峰环抱的山脚下,全校近200名学生。当本报摄影记者文波拿出无人小飞机航拍校园时,在玩耍的孩子们立即好奇的涌了过来,围在他身旁一边看操作屏,一边冲着无人机挥舞欢呼。这里大部分孩子从未离开过工布江达,平常生活中常伴的多是雪山、草原、牛羊。电脑、无人机、机器人?那只是偶尔在老师办公室、电视机里见过的东西。


▲当地信息学教师陈筱蓉在给孩子们上机器人兴趣课。

去年,当学校准备开设第二课堂——机器人兴趣班时,报名者寥。“现在大半个学校的孩子都想报名,我们还得挑人。”学校信息课老师陈筱蓉说,最初因报名人少,只能直接选了几个成绩好的孩子加入。今年五年级的旦增嘎宗,就是这样被指定参加的机器人班。

这个有着高原红的小女生,如今已能自己组装机器人小车,控制行驶线路。她把自己的小车放在地面的轨道图起点后,眼睛就一直随着小车转,专注的样子甚是可爱。与她一起的,还有其他几位小伙伴,大家的小车在地面上你追我赶,玩得好不热闹。见到记者拉住了旦增嘎宗聊天,几位小伙伴也停了车围过来、好奇的听着,认真的劲头如同上课。记者每问旦增嘎宗一个问题,大家都抢着回答。

“以前见过机器人吗?”

“没有!”

“喜欢上机器人班吗?”“喜欢!”

“想走出草原去看看别的小朋友设计的机器人吗?”

“想!”

“以后自己想设计什么样的机器人?”

只有这个问题,大家答案各不相同。飞机、坦克、汽车……


▲陈筱蓉和上课中的孩子们。

▎中山教育援藏,信息教师有了用武之地

被开启新世界大门的不仅是孩子,还有他们的老师。虽然是信息老师,但因学校并无此类课程,陈筱蓉几乎无用武之地。中山教育援藏团队从2017年底开始谋划推进工布江达县青少年科技类科普教育平台建设,并制定了第一阶段(2018—2019)专项活动方案。陈筱蓉才真正感觉到自己的专业有了发展空间。


▲仲莎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

2018年上半年,全县首次举办中小学生科技节,各学校积极响应,参与人数,提交作品数量超出预期。2018年下半年,县里引入青少年机器人、青少年无人机科技教育项目,投入约30万元完成第一批青少年机器人无人机教育训练场地。2019年8月,投入约50万元,完成县小学、娘蒲乡小学、巴河镇小学等三所学校的训练场地建设,完成青少年机器人、青少年无人机教育科技师资第一轮培训。


▲中山市石岐中学援藏教师刘俊杰(右)。

来自中山市石岐中学的刘俊杰老师,担任县中学援藏副校长,兼任县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在他的倡议下,县中学率先支持并成立机器人科普第二课堂。陈筱蓉等信息老师都被带动起来。“去年就专门给我们集中培训了三天,然后建微信群、QQ群,回来后自己摸索着搭建平台,有不懂就问。中山的刘俊杰老师还常来我们乡,现场指导我。”他期待着,有一天他也能带着旦增嘎宗这些小学生队伍走出县城、走向更远的地方打比赛。中山援藏教师团队希望,能以点带面、以赛促普,建设一支专业性、高能力优秀科技教育教师队伍。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陈慧
◆图+4、视频拍摄/记者 文波 
◆视频制作/黄艺杰
◆编辑:唐益 
◆二审:韦多加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