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等奖 《南头全貌》 ( 作者:黎泽祥) 4月12日,无人机航拍南头全貌。
二等奖 《科学小实验》 ( 作者:卓江华) 4月15日,姐弟俩在家里欢快地制作扫地机器人,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充满了成就感。
二等奖 《齐心抗疫》 ( 作者:简建文) 4月11日,东区万佳广场有序排队等候核酸检测的队伍。
三等奖 《公园里的女孩儿》( 作者:和乐) 4月11日下午,紫马岭公园,一位小姑娘在大自然中享受着午后的阳光和美景。
三等奖 《宝贝多吃点!》 ( 作者:梁冬梅) 4月16日,在悦来南路上海城的公园里,一对母女俩,妈妈在用心喂宝贝甜品。
三等奖 《喂养》( 作者:蔡海鹏) 4月16日拍摄于中山市沙溪镇,一群白鹭幼仔正在等待白鹭妈妈的喂养。
编后:
《一周》首期后台编辑值班有感
《一周》第一期(4月11日至17日)的候选作品经过读者投票和评委打分的综合计算,六幅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按照活动规程,获奖作品自动进入年度大赛评选。我作为《一周》的首期值班后期编辑,首先祝贺作品进入投票阶段和获奖的作者!对所有投送作品的作者和参加投票的读者表示感谢!也感谢领导、评委、影友和读者对我个人工作不足之处的包容。
万事开头难,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和成长总是不易。在中山日报社影像中心承担《一周》融媒体工作室后,影像中心总监、工作室主持人明剑多次组织工作会议,商讨相关活动的工作流程和活动细节,包括与全市各大摄影协会负责人的沟通,与技术中心后台技术人员的沟通,最终敲定了活动主题和操作流程。在进入征稿环节和投票环节阶段,也根据实际操作中出现的具体情况,及时更新完善了相应的操作流程,比如征稿通道和投票环节的相互浮窗设置,在报社技术中心大力支持下,各项流程得以顺利推进。
首期活动共收集了近400幅作品,充分体现了大家对《一周》平台的信任,因为不是所有投送作品都能够进入投票环节。在对所有作品梳理的时候,本着“影像见证美好”的主题,我们以“核心价值引导合适、主题表达合理、技术指标合格、作品描述合规”为标准,加上“百花齐放主题多样”、“同主题作品优中选优”、“鼓励新作者和创新性作品”等原则,兼顾当期热点,筛选出29幅作品(其中一幅作品不是在规定时间里拍摄,后台取消进入投票环节)进入首期征稿最后的票选环节。
在梳理和挑选参与投票作品的过程中,我觉得有一点特别需要跟大家交流的就是:《一周》非常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时效性,也请大家一定要注意“作品描述”表单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的填写。一幅好作品,除了画面出彩以外,最重要的就是相关元素的描述,这决定了我们的作品除了影像价值以外,还有更重要的历史档案价值,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就是体现我们作品的真实性、历史性、档案性的重要载体,让读者在看到摄影作品的同时,通过相关的作品描述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表达的主题。同时,对相关信息要素的重视,也可以推动我们在拍摄出好作品之余,培养良好的拍摄记录的工作习惯,更好地发挥作品的所有价值。这就是我们在征稿环节中不单设置“时间”、“地点”表单,也在“作品描述”表单内的示例中再次引导示范如何填写的原因。按照惯例,我们也要求获得等级奖的作者提供获奖原图,也欢迎影友之间互相监督,尽可能保证获奖作品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我们希望能引导大家在拍到好作品的同时,也重视做好相关作品的要素记录工作,这可以让我们的作品在更多的平台呈现。比如,画面优美、主题清晰、要素齐全的作品,可以收入《中山影像》这个图片网站,让作品获得更好的保存和更广泛的推广使用,具有新闻价值的图片可以在中山日报的报纸和新媒体平台上刊发,也会同步推荐给《学习强国》平台备选。我们的目的就是让这些作品的宣传价值、史料价值、市场价值都能够得到最好的体现。
首期活动,总免不了一些遗憾和不足,我会总结经验,并将其与后续值班的后台编辑交流,不断完善我们的工作流程和细节,让全市影友的作品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更好的呈现。再次祝贺获奖作者!感谢全市影友对《一周》的支持和关注,也祝福大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美好影像的慧眼,祝福大家摄影水平不断精进,希望大家在每一天、每一周拍到好作品的同时,都能第一时间想到我们的《一周》平台,及时将好作品投到《一周》,分享我们眼中、镜头中的美好影像。
◆中山日报社编发中心
◆文字: 夏升权
◆编辑:明剑
◆二审:朱晖
◆三审:向才志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