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丛丨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化“百千万工程”驱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路径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赖旭旭 发布:2025-07-01

农文旅融合绝非简单“农业+文化+旅游”的物理叠加,而是通过产业链重构、文化基因活化、城乡要素互通,推动乡村从“被动输血”向“自我造血”跃升的系统工程。近期,笔者作为2025年中山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赴南朗等街道实践锻炼,深刻认识到“农文旅融合”的重要意义,并对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平衡农用地管制和乡村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和转型升级长效机制、文化场景赋能的对策建议。

一、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价值

(一)赋能农业提质增效。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基本都是农业主题,体现出对农业工作的重视。然而,传统农业面临产业链短、附加值低等问题。农文旅融合将农业从单一物质供给拓展为集生态涵养、文化体验、休闲消费于一体的复合功能体系,延伸价值链,形成“以农促旅、以旅兴农”的良性循环。

(二)激活文化生命力。中华文明根植于农业文明。农文旅融合系统挖掘农耕技艺、民俗节庆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体验的产品,遏制乡村空心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经济竞争力。

(三)驱动旅游消费升级。满足旅游需求从观光向深度体验转型。农文旅融合可提供差异化产品(如亲子研学、年轻人户外运动、年长者康养度假),覆盖全龄客群。

(四)促进农村社会共建共享。解决农村风貌提升、人居环境整治可持续性不足问题。民宿、农家乐等经营者为提升竞争力,会主动关注环境维护和农房外观改造;文旅项目收益可反哺风貌维护,形成“产业反哺保护”循环。

二、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建议

通过对多个镇街的调研,针对当前存在的土地零碎、业态零散、基建不完备等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农用地用途管制与乡村发展的平衡策略

争取省级支持,创新点状供地模式,破解项目落地瓶颈。在严守耕地红线和生态保护底线前提下,对农文旅项目涉及的配套设施(如研学基地、生态停车场)优化“点状供地”政策,允许在农用地中按实际需求组合使用政策,为规划设计腾出空间。通过制度创新,方能在严守生态红线的前提下,释放林地、草地、耕地等资源的经济价值。同时,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全面梳理全域耕地储备资源情况,开展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评估,优化永久基本农田分布。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的跨镇协同机制

以五桂山+南朗(环五桂山带)、神湾+板芙(百里西江)等人气较高的区域为核心,由市级统筹相关镇街共筹资金,建立小型公交环线,逐步推动“乡村旅游直通车”覆盖重点项目,增强崖口滨海带、神湾菠萝园等“网红”项目的辐射力;有针对性补齐服务设施短板,如住宿、餐饮、娱乐,将景区边角地采用草格、透水砖建立生态停车场,解决停车难问题,提升便利度和舒适度。

(三)创新社会资本参与和转型升级长效机制

借鉴三乡雍陌经验(市文旅投公司与村集体共同成立运营公司),由国企提供启动资金与信用背书,降低民资进入风险;构建“政府引导-国企跟投-民资跟进”投资链,强化民间资本投资信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支持力度,探索集体经营性土地入市、林权抵押等创新产品,降低利率、延长期限;对引入沉浸式、互动式节目等符合向“体验经济”方向转型升级的景区,给予一定的补贴。

(四)文化场景赋能。深度利用特色文化(农耕、中医药等),结合太阳历、二十四节气、月相等,开发“二十四节气药膳厨房”“五行森林康养步道”等具象化体验场景;策划季节性节庆活动,推动一日游向多日游升级。

中山农文旅融合的深层次突破,需从土地效能革新、基建联通、资本长效投入、文化场景赋能四维发力。我们追求的不只是产业数据增长,更是乡村内生动能的觉醒。唯有通过系统性的制度创新,方能为乡村发展提供持久动能,书写“百千万工程”的“中山范式”。

(作者系2025年中山市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员,供职于中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编辑 曾淑花   二审 韦多加   三审 查九星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文旅集团正式成立
原创 50642人浏览   2025-06-30
专题丨筑梦之城·商聚未来
15872人浏览   2025-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