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在越来越智能的博物馆,捍卫我们沉思的权利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 记者 谭桂华 发布:2025-05-18

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如约而至。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强调在快速变化社会中,作为文化身份的重要连接者、创新者和守护者,博物馆如何与时代共振。

毫无疑问,我们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数字化浪潮。人类与历史的对话模式,行将改变。博物馆,这一承载文明记忆的传统机构,如何在数字洪流中既不被淹没,又不被异化为冰冷的数据库,成为全球文化领域的重要命题。

“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这个主题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焦虑,也反射出博物馆将要前往的道路。以中山市博物馆为例,该馆紧跟时代步伐,利用VR全景制作、三维建模等技术,制作了720°线上虚拟博物馆,将基本陈列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并植入多样化背景语音解说、观众互动交互等内容,支持多终端访问,成为一座流动的“智慧博物馆”。

当然,博物馆数字化并不等同于“将藏品搬上网”,而是通过数字化重塑人文体验,让观众在“看”文物的同时,能“遇见”历史,“对话”文化。

中山市各文博单位没有止步于技术呈现,而是以人的体验为核心,全方位打造“历史照进现实”的时空情境。例如通过VR技术复原的民国香山街区,不仅精确还原建筑风貌,还嵌入市井叫卖声、老字号茶楼的对话片段,甚至模拟当年潮湿的海风气息,让历史不再是静态的展品,而成为可沉浸、可共情的时空旅程。

博物馆数字化的另一大挑战,或许不是如何让人“看得更多”,而是如何让人“想得更深”。

在这个信息过载、记忆易逝的时代,博物馆的数字化更像是一场关于人类保存记忆、延续文明的深刻实验。短视频和算法逻辑固然汹涌澎湃,屏幕却始终不能,也不应该取代实物,博物馆在拥抱技术、加速变革的同时,也为社会公众提供一种“有深度的慢”,让人们得以暂时逃离碎片化的信息洪流,获得凝视与思考的空间,打造一叶属于自己的文化“方舟”。

用深度对抗浅薄,用连接消解疏离;拒绝随波逐流地变快,坚持稳扎稳打地变深。这也许正是对“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的有力回答。

时代浪潮中,博物馆勇立潮头,积极求变,以更加多元、包容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博物馆之光在社会的每个角落熠熠生辉。历史在流动,未来正轻轻叩响门扉。


编辑 袁凤云 二审 王欣琳 三审 吴森林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起飞!带你沉浸式体验中山阜沙直升机场
原创 17073人浏览   202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