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党员说初心(7)蒋振炎:启动“知识库”,编纂《民众风物》
栏目:首页 来源:中山日报 发布:2021-04-17
点击在线收听语音版

当初踏上中山民众镇的土地时,蒋振炎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六十载光阴如白驹过隙,转瞬间,他也进入了耄耋之年。对这片热土感情渐深的同时,别具特色的民众风物也深深刻印在蒋振炎的脑海中,即使已经退休,他乐于调动记忆中的“知识库”,为镇上命名道路、编纂《民众风物》,助力文教事业发展。“只要人民有需要,我都会义不容辞返回岗位,这是我作为一名党员,贯彻初心的方式。”4月15日,在民众镇政府见到蒋振炎时,他坚定地说。

政府聘任重返岗,街道从此有了“名”

为民众镇文教事业的发展奔波了大半辈子,蒋振炎在2003年迎来了退休,但对于他而言,含饴弄孙、悠闲度日并非晚年生活的“主旋律”。他组织了一批退休教师,一同参加《民众镇志》的编纂工作,还担任起镇文联的副主席一职,带领成员们活跃在民众镇大大小小的活动中。而在2005年,镇政府决定聘任蒋振炎命名镇上的街道,他欣然应允,接下了这个特殊任务,“道路的命名不能随意为之,有的由典故衍生而来,有的则包含了美好寓意。整整花了3年,我命名了民众镇的大部分街道。”说起这段往事,蒋振炎的眼角眉梢写满了自豪,他告诉记者,镇政府门口“六百六路”的命名就源于民间流传的故事。相传在清朝,这附近住着一位大耕家,当女儿到了适婚年龄,他决定通过一场插秧比赛,为女儿寻找心仪的夫婿。“丈量获胜者插秧的距离时,大耕家发现正好是六百六十丈。因此,我将这条道路命名为‘六百六路’。”


此外,文学作品也是蒋振炎命名的灵感来源,他介绍,镇政府两侧的街道分别叫“政通路”和“仁和路”,它们都出自范仲淹的作品《岳阳楼记》。“两条街道就像是镇政府的一副对联,因此,我用‘政通’‘人和’分别命名,代表了政事通达、人心和顺的美好寓意。”蒋振炎说。

主动请缨再“出山”,搜罗编纂《民众风物》

70岁的那年,蒋振炎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组建队伍,编纂一本《民众风物》。他认为,《民众镇志》中收录的资料尚不够全面,而知晓过去人、事、物的长者越来越少,自己既是一名党员,也拥有充分的材料和知识储备,承担这份责任义不容辞。“进步要从总结历史开始,忘记历史就等同于背叛。正如唐太宗所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我希望年轻人可以了解并传承家乡的历史,从中汲取营养,这是编纂《民众风物》最重要的原因。”


编纂工作在2016年正式启动,由蒋振炎出任主编一职,选定包括古迹、地理、风俗和特产等在内的8大篇章后,60余人的团队立刻行动。为了确保采访和搜集资料的质量,蒋振炎召集人员开展了3期培训,发现收录的咸水歌存在错别字、寓意不好或与实际内容有出入等问题,他就亲自上阵进行字词的落实和替换。“如何选择收录内容是编纂工作的难点之一,我们写进书中的风物不能是普遍化的内容,而应当具有民众特色。依据这样的标准,我们在2019年完成了《民众风物》的编纂,全篇达到了36万字。”由于主导编辑了民众镇第一本村史《沿江村风物注》,蒋振炎也从中选取部分收录到《民众风物》当中,沿江韭菜就是其中之一。谈论起书中的内容,蒋振炎如数家珍。他说,沿江韭菜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风靡一时,沿江村中几乎家家户户都种着,一道韭菜炒虾是沿江村民招呼客人必不可少的佳肴。由于工业化发展,沿江村大规模种植韭菜的光景或许一去不复返,蒋振炎表示,即使风物不能永存,市民也不应当将它忘记,“从事文化和教育工作多年,我深知文字拥有巨大的力量,也希望通过编纂风物,实现对青年人的教育。” 


◆中山日报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陈家浩 通讯员 康雪涛
◆图+,视频摄制/陈晨
◆编辑:詹琪琳
◆编审:岳才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1491人浏览   2024-03-27
推荐 9266人浏览   2024-03-26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8948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