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沛:从深圳示范中汲取经验 破解中山产业发展困境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0-10-20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总监、珠三角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沛认为,当前“双区驱动”、“双城联动”进程加快,在大湾区日益网络化与都市圈化趋势下,中山要以重大平台作为网络节点融入大都市圈格局当中,代表中山参与区域竞合。

因此,中山提出谋划布局七个重大平台,恰如其时。这些举措将有助于提升产业接纳能力,为深圳—中山产业拓展走廊和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提供充足的空间保障,为中山破解长远发展空间和要素资源接纳能力,打造承载中山中长期发展的核心载体提供重要支撑,为破解当前发展瓶颈、实现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弥补现状不足 破解产业发展困境

刘沛说,与湾区同级别产业平台相比,我市现有市级产业平台仍存在差距。在面积方面,相对较小,以顾全原有地方优势产业为主,因而分布较为零散无法形成发展合力。产业用地占比相对较低,可开发建设用地面积更为不足,加之产业链条不完备,对于“招大引强、招才引智”提供的用地基础并不牢靠。虽然原有平台定位各具特色,但作为市级层面产业平台对服务大湾区的考量不足,对于中山环湾向东承接高端产业的准备不够充分。

重大产业平台的构建,将解决中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是有助于解决土地利用碎片化、连片建设用地供给不足、难以承载大的产业项目等问题,全面提升要素支撑能力,保障各类企业入驻空间,帮助中山走出企业星星多、月亮少的困境。二是缓解土地供给紧张影响项目落地、产业发展与集聚的困境,加强市级层面的统筹力度,改变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做优增量土地开发,加强存量土地改造,提高对重大项目的承载能力。三是解决镇级产业园带来的产业同质竞争困境,推动形成“5321”产业集群,按照产业关联情况划定产业平台,推动各平台形成具有较长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优化发展格局 深圳等地已有经验

七个重大平台,总面积占全市面积比例较高。这样高的比例,对中山而言,尚属首次。

在刘沛看来,产业平台占全市面积的比例,与中山以制造业为主、城市国土面积和开发强度、建设模式等因素相关。中山由于国土面积较小,开发强度及建设连绵度较高,划入产业平台的比例也就较高。同时平台范围内也应区分产业核心区与规划协调区,既聚焦重点又统筹全局,为的就是强调城与产的统筹联动,将产业平台放在区域与城市发展的高度去统筹配置各类要素资源。

国内不乏相似的案例,如省内的东莞、省外的嘉兴等制造业代表性城市,重点产业平台的占比也会较高,东莞划定6大片区的同时,也谋划了多个重点发展先行区,仅滨海湾新区的规模便达到了85平方公里,而嘉兴在4275平方公里范围内重点打造2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总规模面积也较大。

近年来,国内进行全市重点平台谋划的城市有很多,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区在重点平台建设上也给了我们很多经验,一是产业规划与空间布局规划高度融合,既强调产业上的谋划,又保障空间上的支撑。二是产业平台的动态性管理,注重开发时序,成熟一个,推出一个。三是高质量高标准推进平台开发建设,按照产业需求和发展趋势,专门研究制定重大产业平台与重点地区开发建设指引。

刘沛认为,就中山而言,可以通过将项目、资金、土地要素等资源向这四分之一地区集中投放,通过统筹突破现有行政区划,实现联动一批、带动一片的效果,带动全域空间发展格局的优化。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隋胜伟
◆图/受访者提供
◆编辑:袁凤云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