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交通变迁:从出行看天的渡船到憧憬湾区城市群
栏目:首页 来源: 发布:2020-09-18

“左湾右湾,坦洲近海近山。过去有人流言,有女唔愿嫁落金斗湾。年年水咸,食水要担,路烂难行,踢跛脚(趾)公,磨损脚跟……”中山咸水歌《金斗湾》朗朗上口的歌词,道尽改革开放前中山老百姓饱受道路不通、路烂难行之苦。

“上世纪80年代,陆路从中山到广州仍要经过‘五渡海’,往返要10多个小时;如果走水路坐花尾渡船,要在船上住一晚。”今年69岁的退休出租车司机朱光仍清楚记得年轻时乘坐花尾渡中山、广州两地跑的经历。40多年之后,曾经的“难”早已变成往事笑谈。如今光叔过上了中山、广州两地跑的“双城”生活,早上从广州搭城轨出发,40分钟后就能出现在中山的酒楼,和老友饮早茶。


▲退休出租车司机朱江。(受访者提供)

近年来,中山与交通出行相关的好消息接连不断:广珠城轨营运、深中通道动工开建、高铁开通、水上深中航线运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这些好消息不仅标注着交通出行领域创新发展的速度,也意味着群众出行更便捷、出行方式更多元、出行体验更美好。


▲1992年的小榄沙口大桥。陈锦昌 摄

花尾渡船回忆
见证中山水路陆路交通变迁

“石岐夜泊白鸥沙,南台飘渺浮梅花。”作为繁荣港口渔村,石岐开埠设立官方津渡,如今岐江桥支桥墩的位置即为当时渡口“天字码头”。朱光的花尾渡船故事就是从“天字码头”开启。在做出租车司机之前,光叔曾在中山百货工作近20多年,做过采购、售货员、业务员、门店经理等岗位。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要出差去广州。当时如果选择走陆路,要经5个车船渡口,人要上车、下车10次,往返一次耗时10个小时。“折腾一天到了广州,办事单位都下班了。”光叔常跑广州跑出了经验,最佳选择是乘坐通宵运营的花尾渡船。傍晚5、6点,乘客晚饭后上船,约8点开船,凌晨4、5点到达广州,早上6点放客上码头。

花尾渡船为双层船,甲板下运载货物,一层为三等舱,二层为二等舱,二等舱的环境更为舒适。船舱内,中间为过道,两侧都是卧铺床位。虽然中山至广州耗时整整一夜,但相比陆路反复过渡的折腾,乘客睡一晚即到达目的地的水路交通更受欢迎。

“中山河网交错,搭渡是中山人主要的出行方式之一。这种交通方式受制于天气,遇上雷雨、台风等恶劣天气,渡轮停渡,交通中断。”光叔回忆,上世纪80、90年代,中山有不少镇区不通陆路,例如坦洲、民众、阜沙等,出行必须依靠渡船。这种交通方式的盛行,在不少石岐俚语里可以找到线索。例如:“开街”、“埋街”,原意是指协助大船上下客的人工艇送客和接客的术语。“拍拖”一词,更是形象还原了无动力的花尾渡船和拖轮一前一后航行的情景。

    市民出行首选水路的情况,在番中公路建成,105国道沿线架设起一座座桥梁之后,发生了变化。1999年12月6日京珠高速广珠东线建成通车,中山人前往广州的车程短缩至1个小时。“中山去广州的车程缩短,渡船的市场慢慢萎缩,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光叔说。2000年之后,光叔转行做出租车司机,开车走遍中山的大街小巷,见证了中山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2005年11月8日中江高速全线通车、12月28日西部沿海高速公路中山段竣工通车;2013年1月25日,广珠西线三期工程通车……


▲中山港大桥通车当天。 陈锦昌 摄

交通上“轨道”
享受中山广州“双城”生活 

2011年1月7日,广珠城际轨道开通,结束了中山“城无寸铁”的历史。列车呼啸而过,中山市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9月12日上午9点,光叔坐在城轨广州开往中山的动车上,打电话约好友到酒楼霸位。40分钟后,光叔已经到了石岐,和朋友坐在热闹的酒楼饮茶。

一轨轻架,带来双城之“便”。广珠城轨的开通,为光叔开始中山、广州两地跑“双城”生活创造了条件。“我周一至周五在广州帮儿子、儿媳照顾孙子,周末回中山大本营,约亲戚、好友享受退休生活。” 光叔回忆他第一次坐城轨去广州的经历。20多分钟就到广州南站,下车转地铁,到儿子家用时约1小时。轨道交通的好处除了快捷,更重要的是准点。广珠城轨中山站开通高铁线路后,光叔特意带上家人体验快捷、高效的高铁行。“以前出一次远门要提前规划,做好吃苦的准备。现在家门口就有城轨和高铁,不仅环境舒适,还快捷,去趟广州就像在市内坐公交一样。”光叔说。

作为中山市民,光叔密切关注着中山交通的变化。水上深中通道航线开通,中山去深圳只需要45分钟。“以前开出租车的时候,走虎门大桥,最快也要3个小时,遇上堵车需要5、6个小时车程。”光叔告诉记者,深中通道正在建设中,周边城市的轨道网络也在布局,期待未来中山与珠三角城市的交通往来,也像坐公交出行一样便利。

记者手记

憧憬大湾区城市群

“我小时候跟着长辈坐船去蛇口,经历漫长的船程,没想到今天有机会体验高速客船,75分钟直达深圳蛇口。”在中山至蛇口航线开通现场,中山市民李先生表达了如今交通出行便利的感慨。越来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便捷高效的轨道网,不断新增的航线,正在把人们“人悦其行、物优其流”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部署交通攻坚战,中山现已开始编制“十四五”交通规划。在十四五期间,中山将按照“补短板,强衔接”的思路,计划投入1500亿元用于交通项目建设,包含高速公路、轨道交通、干线公路、综合枢纽、农村公路等综合交通体系,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今年7月30日,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释放出中山将新增两条城市轨道的利好信息。规划蓝图预示着,未来的轨道交通网络将突破行政区域的边界,将大湾区内主要城市串联成一小时的城市群。融合后的大湾区,将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城市”。对于中山来说,当务之急是要充分挖掘自身的区位优势,答好“融入湾区、对接湾区、共建共享轨道上的大湾区”的考题。我们和光叔一样,憧憬着中山交通巨变,见证幸福小康生活。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何淼
◆图/除署名外,受访者提供 
◆编辑:袁凤云
◆二审:张鹏
◆三审: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推荐阅读

中山人都在“卷”英语,因为......
推荐 12707人浏览   2024-03-27
港深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联盟成立
原创 9638人浏览   202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