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下午,在中山市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中山市卫健局副局长李翠萍介绍,截至8月16日,中山连续187天无新增本地感染确诊病例,连续182天无新增境内其他地市输入确诊病例,连续158天无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近日汕尾、深圳报告本土病例,源头尚不清楚,中山市与深圳人流往来密切,加上新冠病毒动物宿主没有明确,境外进口冷冻食品在多地报告核酸检出阳性,多种因素叠加,中山近期发生本土病例的风险增加。
为此,中山将落实防控各项措施:
(一)持续强化疫情动态分析评估和监测预警,确保早发现、早处置。一是持续加强疫情动态分析及风险评估。密切跟踪国际、国内疫情和敏感事件最新变化,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快速处置多途径采集到的排查线索及风险点。二是继续加强哨点主动监测哨点作用。全市27家发热门诊重点医院,都设置了发热门诊和隔离床位,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病例排查工作,在抗疫中发挥出“哨点”和“排雷”的重要作用。从今年1月31日开始核酸检测至8月14日,发热门诊共就诊173612人次,核酸检测人数157441。
(二)强化应急处置能力建设。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我局组建和储备两支队伍,一支是流行病学调查队伍,每个工作队10-14人,队伍总人数60人。在应急状态下,统筹突击使用全市力量。在常态化防控情况下,现场流调工作队实行“网格化分片负责制”。一支是核酸采样队伍,共1330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发生疫情后需要立即进行的大规模社区排查提前做好准备。二是尽快提高核酸检测能力。本市医疗机构每日检测能力已达7000人份,加上第三方检测机构可提供给我市每天检测能力3万,我市目前的核酸检测能力为37000人份/天。三是强化与公安部门的合作联动,建立信息沟通与协作工作机制、疫情处置联合工作机制。
(三)强化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按照“四集中”的原则,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将确诊患者集中到市第二人民医院进行救治。一是完善定点医院组织架构,制定四级病区启动预案;二是对诊疗方案(第七版)进行再培训、再考核,进一步落实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病人转运、个人防护、病区收治、重危处置等工作;三是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切实落实感控十项措施,落实常态化感染控制持续改进,充分发挥感控督导员队伍的作用,强化感控措施落实,及时防范化解感染风险;四是强化应急物资的管理,制定管理制度规范、物资储备和紧急情况下采购方案,设立储备仓库储存,及时盘点现有防控物资储备情况,保证医院储备物质能满足一个月使用量;五是对紧急应对下一波疫情人力调整做好准备。
(四)持续强化防控院感。一是设置发热门诊,全市27家重点医院均设置了发热门诊和隔离床位,严格落实预检分诊和病例排查工作,在抗疫中发挥出“哨点”和“排雷”的重要作用。二是规范发热门诊建设,要求我市各发热门诊重点医院对照省方案的规范化建设要求,结合各医院目前发热门诊实际情况,进行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印发《中山市卫生健康局关于加快发热门诊发热诊室规范化建设的通知》,明确了各镇区医院发热门诊规范化建设在合理规划、科学测算的基础上,由镇区卫计局协调镇区财政部门予以保障。三是于5月22日建立了门诊部、诊所发热患者“零报告”“日报告”制度。充分发挥门诊部、诊所的哨点预警作用。四是强化督导检查指导,我局于7月下旬开始,每周安排专家组对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暗访抽查,并将结果予以通报。
(五)持续强化隔离管理。为确保隔离场所健康管理和管控措施到位,市疫情防控组先后印发多个文件,对集中隔离场所的选择、领导架构、岗位配置和职责、医学观察指引、自我管理指引、道路检疫点和对应隔离场所、联系方式、信息统计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六)强化健康宣教,形成全社会参与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合力。一方面,进一步加强防控知识普及,引导公众提高个人防护意识,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风,保持社交距离、减少人员聚集。另一方面,坚持精准、科学、快速、从严,落细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高度重视,将发热门诊、检测能力、人员队伍、医疗救治能力、应急物资、隔离场所、口岸联合检疫、流感等秋冬季节传染病防治等“八个准备”落到实处,积极妥善应对可能出现的疫情。
◆中山日报报业集团新媒体中心
◆文+/记者 周映夏
◆图+/记者 周映夏
◆编辑: 曾嘉慧
◆二审: 蓝运良
◆三审: 魏礼军
◆素材来源:中山日报